汉萨同盟
(一)汉萨同盟是德意志北部城市之间形成的商业、政治联盟,也是德意志北部沿海城市为保护其贸易利益而结成的商业同盟,汉萨一词在德文意为“公所”或者“会馆”,对应日耳曼语的原意为“集团”。从12世纪起北德意志商人为了同英国、佛兰德进行贸易曾组织过“科隆汉萨”和“汉堡汉萨”,在12世纪中叶~13世纪中叶德意志莱茵河流域的贸易活跃,对外贸易重心逐渐扩大到波罗的海地区,13世纪80年代莱茵地区各商人组织互相合作以维护共同的利益,并与吕贝克及其他控制波罗的海贸易的北德城市结成同盟,以御防劫匪和海盗来确保贸易安全。汉萨同盟出现之前德意志地区曾经存在过两个自由市同盟莱茵同盟和士瓦本同盟,莱茵河流域的城市和士瓦本地区的城市通过结盟的方式来防卫地方贵族对商队的掠夺和强盗的抢劫,很快这种城市联盟发展为一种互利手段,成员城市间相互放弃征收水路和陆路的通行税,并通过协调的方式解决彼此争端。这种城市同盟是德意志地区市民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觉醒并发挥影响的表现之一,然而莱茵同盟和士瓦本同盟到14世纪时都先后解散。
(二)莱茵同盟是13-15世纪德国西部莱茵河流域的城市同盟,同盟正式形成于公元年,参加者有美因茨、科隆等50多个城市。为了保护城市商人的利益和反对封建主的掠夺,莱茵同盟拥有自己的武装。同盟还有统一的组织以加强各城市间的联系发展对外贸易,同法国、尼德兰等地有着频繁的贸易往来。年莱茵同盟与士瓦本同盟合并而势力增强,但年士瓦本同盟解散,莱茵同盟也遭到封建诸侯的打击。终于在年莱茵同盟瓦解。士瓦本同盟是14世纪德国南部士瓦本地区的城市同盟,年由士瓦本地区的奥格斯堡、纽伦堡和一部分瑞士城市组成同盟。之后士瓦本同盟不断扩大,最多时有80多个城市加入,具有强大的政治、经济势力。年士瓦本同盟与莱茵同盟合并后势力更加壮大,之后遭到政府的干涉,最终在年被迫解散。
(三)汉萨同盟的起源可以追溯至12世纪,科隆、吕贝克、汉堡和不来梅由于地理位置的便利,这四座城市先后继承诺曼人征服以前丹麦、挪威、冰岛与盎格鲁-撒克逊诸国和爱尔兰之间的贸易关系。科隆商人在英格兰取得贸易特权和建立侨居地的特权,而且曾慷慨地为狮心王理查支付赎金,以此获得在英格兰的免税特许状。此后继位的英格兰国王相继给予吕贝克和汉堡的商人以相似的特权,这几个城市的商人在英格兰形成早期的商业联盟。年萨克森公爵狮子亨利从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公爵手中夺占吕贝克城,通过这一占领让经济繁荣的萨克森王国打开通往波罗的海的通道,下德意志地区的商人很快以此为基地将商业活动扩展至整个波罗的海地区。吕贝克商人很快在瑞典城市维斯比和俄罗斯的诺夫哥罗德设立商站,并在年控制里加的商业。由于种族相同以及拥有共同利益,在国外的德意志商人集团开始趋向于联合,形成更为紧密的联盟以减少竞争。年吕贝克和汉堡同意在某些事务中使用共同的民法和刑法,并彼此在本城中保护对方的商人,可视为汉萨同盟的肇端。年两城为保护其商人抵御抢劫者和海盗的袭击而结成正式的联盟,年吕贝克、罗斯托克和维斯马为镇压海盗而结成类似的联盟,年伦敦和布鲁日的汉萨同吕贝克和汉堡等城市的汉萨合为单一的合作团体时,就北德意志的四座主要商业城市而言汉萨同盟已经形成。
(四)“汉萨”一词来自哥特语“军队”或“连队”,在德语中原意为“堆集”,初指同业公会或行会,后指在国外的德国商人团体。在14世纪以前“汉萨”只是用来称呼伦敦和布鲁日的德意志人团体,如“科隆汉萨”、“汉堡汉萨”,至此也被用来统称北德意志商人的商业共同体,商人汉萨自此演变为城市汉萨。年应吕贝克的一再要求来自梅克伦堡和波美拉尼亚的商人在罗斯托克召开代表大会,决定今后凡与他们有关的案件都按吕贝克法律解决,有26个城市投票通过这一决议。吕贝克成为汉萨同盟总部所在地,吕贝克法律成为同盟之共同法律。汉萨同盟成立之后其宗旨很快从镇压海盗、打击掠夺行为和取消不合理的通行税等保护商业的行为,转至在海外扩展商业势力并垄断商业利益,压制来自同盟外的德意志城市以及来自英国、俄罗斯和佛兰德本土的商业竞争。年从威悉河口的不来梅到维斯杜拉河口的但泽,沿波罗的海的所有德意志港口城市都加入汉萨同盟,普鲁士和立窝尼亚骑士团的城镇不久也加入同盟。年在吕贝克召开第一届汉萨同盟大会时其成员已增至52个,汉萨同盟的主要贸易货物为盐、青鱼、咸肉、粮食、酒类、呢绒、羊毛、毛皮、牲畜、草木灰、鲸油、木材、大麻、树脂、蜂蜡、弓料、桶板、铁、铜、锡和金属制品,沟通原料产地与制成品产地之间的联系。
(五)随着北方来自丹麦和南方来自勃兰登堡的军事威胁的扩大,汉萨同盟开始建造海军,并由单纯的经济同盟演化成经济-政治-军事同盟。许多城市为了获得商业利益或获得安全保障而加入同盟,加入同盟后即可受到保护,使得商业诉讼不受封建法庭的管辖。任何逮捕同盟成员、对同盟失信、或出售夺自汉萨同盟商人的赃物的城市都将受到汉萨同盟的贸易抵制,一个汉萨城市的市民可以在其他汉萨城市受到公正审判,若遭到骚扰则可向任何一个城市求援,在同盟的集市上禁止任何非同盟成员的商人进行相互交易。加入汉萨同盟的条件比较苛刻,凡是不位于沿海地带或通航河流两岸、或没有自主权的城市都无权加入汉萨同盟。入盟申请通常寄给吕贝克,由同盟议会加以考虑,在大会中决定接受或拒绝其入盟。由于各城市的财富、所处位置和重要性不尽相同,因此各城市的入盟条件和缴纳的盟费也不相同,在同盟内部出现盟员城市之间的不平等现象,此外居住在同盟势力范围以外(如英国、西班牙、法国)的个别商人或商业团体也可以向汉萨同盟申请获得同盟特权。根据汉萨同盟法律任何汉萨同盟成员未获得邻近的4个汉萨城市同意之前不得进行战争,一些城市由于拒绝履行盟员义务、或违背某些同盟法规和惯例而被开除,还有一些城市因不愿承担参加汉萨议会的开销而自动退盟,被开除的城市的商人将失去在各个汉萨城市的特权并被逮捕,其货物被没收。
(六)到14世纪中叶汉萨同盟已经扩展至波罗的海南岸、东岸的所有德国港口城市,并扩展到英国、佛兰德、丹麦、斯堪的纳维亚、俄罗斯、芬兰等地,波罗的海东岸的德意志殖民者按照严格的汉萨法律建造一大批汉萨城市。随着汉萨商人的活动让北欧和西欧君主国在与汉萨同盟建立商业关系后获得很大的商业利益,这些国家的经济大多建立在庄园制基础上,它们产品单一且生产效率低下。汉萨同盟进入后其本国生产的原料可以以更高的价格在外国市场上出售,同时可以获得质量更优良的外国进口产品。汉萨商人的进出口税又为国库提供稳定而可靠的收入来源,因此各国纷纷欢迎汉萨同盟在本国开设商站,这些商站集市场、商人住宅和办公室、仲裁所、作坊、工场、库房为一体并设有防御设施,昼夜有人看守以防当地人袭击。早期的主要商站设立在瑞典哥得兰岛上的维斯比,因丹麦袭击该地曾引发汉萨同盟与丹麦的战争,随后在英国的伦敦、佛兰德的布鲁日、挪威的卑尔根和俄罗斯的诺夫哥罗德出现四大汉萨同盟商站。伦敦商站又被称为“钢院商站”,设立于年,由高墙围护,有自己的码头。主要建筑为一座三层楼房,还有存放文件的塔楼以及庭园和武器库。汉萨同盟在各商站驻有商业代表,由声誉良好的已婚商人担任,妇女严禁进入商站,除了四大商站外汉萨同盟还在其他一些外国城市(如英国的羊毛出产地)设有营业所和账房。
(七)“汉萨同盟”一名首次出现于年,最初是共享特权的商业联盟。年商人汉萨发展为城市汉萨,加入者包括绝大多数北德沿海城市,吕贝克、汉堡和不来梅是其核心,后来加入者有科隆、但泽和柯尼斯堡。年波罗的海东岸的里加等城亦加入汉萨同盟,同盟垄断东欧、北欧同西欧的中介贸易。同盟商人也通过意大利商人经营东方产品,如香料及贵重纺织品等。年加盟的77个城市的代表在科隆举行首次会议,同盟设有最高议会和最高法院,入盟城市必须遵守同盟权力机关的决定。各城有公共的财政和海军,有权对外进行外交、宣战、媾和、缔约等。~年汉萨同盟的联合舰队战败丹麦,迫使丹麦签订《斯特拉尔松德和约》。该和约的签订致使汉萨同盟拥有北欧政治同盟的性质,扩大汉萨同盟对波罗的海、北海的贸易以及对斯堪的纳维亚政治的控制。
(八)汉萨同盟与丹麦王国之间的战争战争开始于年,当时丹麦国王瓦尔德马尔四世征服斯科讷、厄兰岛、哥得兰岛和汉萨同盟重镇维斯比。年汉萨同盟的反击在赫尔辛堡被丹麦舰队击败,被迫签署《沃尔丁堡条约》,大量特权被剥夺。不愿接受该条约的汉萨同盟在年通过科隆同盟建立起一支舰队并与瑞典重建联盟关系,在接下来的战争中瓦尔德马尔四世和其挪威女婿哈康六世完全被击败。《施特拉尔松德条约》的谈判在丹麦总管亨宁·波德布斯克和汉萨同盟吕贝克市长雅各布·普列斯科夫和施特拉尔松德市长贝尔特拉姆·武尔夫拉姆之间进行,根据条约维斯比重获自由。此外丹麦还被迫保证汉萨同盟在整个波罗的海拥有自由贸易的权利,条约赋予汉萨同盟在波罗的海内捕鱼的垄断地位,汉萨同盟还拥有对丹麦王位候选人的否决权。
(九)《施特拉尔松德条约》签署后汉萨同盟进入鼎盛时期,结盟城市多达多个,同盟在各地享有商业优惠,在伦敦、诺夫哥罗德、布鲁日、卑尔根等地均设有商站。同盟各城市的政权为城市贵族和大商人控制,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曾发生行会起义但遭镇压,同盟在组织上较为松弛,既无宪法也无成文的制度和执行机构。15世纪中叶以后英国、尼德兰、瑞典的工商业日益发展,加上立陶宛、波兰联合后逐步强盛(见立陶宛大公国)。莫斯科公国征服诺夫哥罗德后关闭汉萨在该城的商站,尤其是新航路的开辟导致商业中心的转移,汉萨同盟渐失优势。德意志内部勃兰登堡、普鲁士地位的上升使汉萨同盟进一步削弱,汉萨同盟于年在吕贝克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只有6个城市参加,此后同盟即告解体。自15世纪早期开始汉萨同盟出现衰落的迹象,它通过商业手段获取巨额利润,但是没有将其回馈于社会,这就使得其有别于近代的商业世界。由于长期强调“只从最便宜地区采购”的原则,汉萨同盟本土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没有得到开发。随着汉萨同盟所采取的重商主义和保护主义手段在其他国家的兴起,汉萨同盟开始遇到对手的竞争,享有特权和豁免权的汉萨商人开始受到各国本国商人的仇恨,英国和荷兰商人开始绕过汉萨同盟同北欧和俄罗斯建立直接的商业联系,对汉萨同盟的生意构成严重威胁。
(十)在英国受汉萨同盟启发的爱德华三世逐渐产生与之竞争的念头,由纯粹的羊毛出口地向呢绒制造地转变,他直接从佛兰德招募纺织工人建立起英国自己的呢绒工业。玫瑰战争的爆发使得汉萨同盟在英国的特权又维持一段时期,至亨利七世时期英国开始禁止直接出口贵金属,并要求汉萨同盟商人用所得利润在英国购买本地产品。到伊丽莎白一世时代汉萨同盟在英国长达多年的商业特权已经被全部剥夺,伊丽莎白一世认为汉萨同盟的海运力量同英国的五港联盟发生直接竞争,而五港联盟长期以来一直是英格兰海军的战舰来源和兵力后盾。五港同盟是中世纪英格兰东南部英吉利海峡沿岸诸港的同盟,专为王室提供战船和水手,创始于忏悔者爱德华时期,由英格兰东南部黑斯廷斯、新罗姆尼、海斯、多佛和桑威奇5港为保护英吉利海峡沿海航行而组成的同盟,享有头等港口特权的温切尔西和拉伊随后加入同盟。年诺曼征服后同盟的重要性日益显著,以后还包括肯特和苏塞克斯两郡的30多个城镇。同盟于13、14世纪达到鼎盛,一直是英国皇家舰队的核心。年各港获得特许状,14世纪后失去垄断地位,到年西班牙无敌舰队入侵前夕其作用已经不复重要。中世纪末由于港湾淤塞以及其他港口的竞争导致同盟日趋衰败,现仅有多佛尔仍为重要港口。年各港口大部分特权被取消,仅保留海事法庭管辖权,五港同盟的最高长官是兼任多佛尔城堡总管的的港务长官,驻节地为沃尔默城堡。
(十一)年1月13日伊丽莎白一世下令逮捕60艘与英国的敌人西班牙进行贸易的汉萨商船,汉萨商人为此在吕贝克召开大会,以便采取一致行动对英国出口贸易进行打击。伊丽莎白一世获知这个消息后将英国的汉萨船只连同所载货物一概没收并关闭伦敦商站,然后宣布自己极端鄙视汉萨同盟和它的一切行动,宣告汉萨同盟和英国持续三百多年的商业往来的最后终结。在佛兰德地区15世纪时强大的勃艮第公国和16世纪兴起的联省共和国通过兴建安特卫普港、鼓励海盗袭击等方式对汉萨同盟构成威胁,年汉萨商人放弃布鲁日,移到安特卫普,荷兰借助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港口河道众多的条件取代汉萨同盟商船队的“海上马车夫”地位,垄断西欧的商业海运。此外15世纪青鱼渔场自波罗的海转移至北海后,吕贝克遭受巨大损失,而荷兰则借此而致富。年安特卫普商站关闭,宣告汉萨同盟在佛兰德活动的终结。在瑞典和丹麦,年成立的卡尔马同盟严重削弱汉萨同盟的影响力,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一世强迫汉萨同盟放弃对丹麦的直接政治控制,交出同盟占据的堡垒,废除同盟在丹麦领土上实行的税收。她还支持海盗对汉萨商船发动袭击,汉萨同盟为此支持瑞典的叛乱,但瑞典国王古斯塔夫·瓦萨一即位即宣布断绝与吕贝克的关系。在波罗的海东部汉萨同盟的传统盟友条顿骑士团在15至16世纪开始衰落,俄罗斯帝国和波兰王国借此机会采取损害汉萨同盟利益的措施,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占领诺夫哥罗德,驱逐全部汉萨商人。
(十二)在汉萨同盟内部由于该同盟本身是由多个城市组成的松散同盟,其成员视其本身利益高于同盟的大利益,因此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利益威胁时开始出现内部分歧,一些盟员城市试图通过损害其他城市利益的方式来取得优势地位。科隆为了取代吕贝克而同英国勾结,汉堡也企图利用吕贝克与丹麦的争端而从中取利。自17世纪以来德意志地区多次成为国际战争之战场,三十年战争中德国又经历过一场高度的破坏,人口与牲畜都剧减,这一切沉重地打击汉萨同盟的经济基础。年历史上最后一次汉萨同盟大会在吕贝克召开,罗斯托克、布伦瑞克、科隆、汉堡和不来梅等市派代表参加,但此时的同盟已名存实亡。会议结束以后许多城市宣布脱离汉萨同盟,最后只剩下吕贝克、汉堡和不来梅三城仍保留“汉萨自由市”的称谓。拿破仑战争为汉萨同盟带来最后的打击,汉堡、吕贝克和不来梅商船队被封锁欧洲大陆的英国海军消灭,吕贝克从此以后彻底衰落,汉堡和不来梅则借助19世纪德意志帝国的兴起而获得新的商业中心地位。年作为对吕贝克早年曾禁止其发表竞选演说的报复,希特勒取消吕贝克的“汉萨自由市”称呼,将其并入大汉堡地区。
(十三)汉萨同盟的口号是“对内一致,对外和平”。就其政治性质来说汉萨同盟只是一个松散的城市同盟而非联盟国家,该同盟没有成员名册,没有共同防御方针,没有制订过对所有成员城市有约束力的法律,也没有进行过任何一场有同盟全体成员参加的战争。从理论上讲同盟每三年一次在吕贝克召开议会,开幕日期通常在复活节前后被称为“汉萨日”。但是实际上会议召开次数逐年减少,从年至年召开53次议会,头87年里召开34次,之后60年里举行12次,最后40年中只举行7次。一些比较贫穷、无力负担赴会费用的城市委托其他城市代表本城出席,如果三次不能派出代表则被开除盟籍。汉萨会议内容主要包括审查不出席会议的城市递交的申请书,讨论在外国的汉萨商站问题,如宣战、缔约。保护陆地和海洋道路,开辟新商站。裁定货币兑换和度量衡问题,处理滞销货物,解决相关的钱财问题。听取汉萨商人就其所受待遇提出的申诉,以及向不遵守盟约的城市和商人发出警告和劝诫。
(十四)汉萨同盟城市的具体数目经常发生变化,通常在70-80座之间。汉萨同盟当局从不透露任何时期其盟员的精确数字,但据《中世纪晚期社会经济史》一书所称在汉萨同盟的整个历史中曾包括的城市数目被确定为96个,也有历史学家经过统计认为参加过汉萨同盟的城市为个。文德商圈以吕贝克为首府,活动范围包括波罗的海沿岸的原文德人居住区和波美拉尼亚。文德人是斯拉夫部落集团之统称,5世纪时这些部落即已定居于现代德国东部,其范围东起奥德河、西达易北河和萨勒河。文德人占居法兰克人及其他日耳曼民族统治区东部边陲地带,自6世纪起法兰克人不时与文德人发生战争,而到9世纪初查理曼大帝在位期间就开始征服文德人的行动并强迫他们改宗基督教。日耳曼人吞并文德人领土是在年亨利一世在位期间开始的,但在年文德人爆发叛变时日耳曼人对易北河以东地区失去控制,文德农民在抗拒斯拉夫和日耳曼霸主统治的过程中也排斥基督教。年在德意志国王洛泰尔二世统率下德意志向东扩张,再度侵入易北河-奥德河地区。年天主教会同意由狮子亨利率领一支德意志十字军去攻打文德人,这次十字军征伐造成文德人大量伤亡,结果在以后几个世纪里德国人在易北河-奥德河地区的殖民活动几乎没有受到文德人的反抗。德意志移民在原先的文德人地区定居下来聚为城镇,而这些城邑都成为德国北部重要的商业中心。文德人则成为农奴,最后被德国人所同化。文德人尚有少数生活在其传统居住地区卢萨蒂亚,称为索布人,是现今德国东部的一个少数民族。
(十五)文德商圈包括吕贝克、汉堡、吕讷堡、罗斯托克、格赖夫斯瓦尔德、施塔德、施特拉尔松德、维斯马、基尔、安克拉姆、科尔贝格(今属波兰)、斯德丁(今属波兰)、哥本哈根(丹麦)。萨克森商圈活动范围为德国的萨克森、下萨克森和图林根地区,首府为不伦瑞克。萨克森商圈包括不伦瑞克、柏林、勃兰登堡、不来梅、埃尔富特、奥得河畔法兰克福、戈斯拉尔、马格德堡、奎德林堡、哥廷根、明登、韦瑟尔、哈雷。普鲁士和立窝尼亚商圈活动范围包括普鲁士、波罗的海东岸的条顿骑士团领地以及波兰和瑞典,首府为但泽。利沃尼亚一译立窝尼亚,是欧洲北部的地区。利沃尼亚是中世纪后期的波罗的海东岸地区,即爱沙尼亚以及拉脱维亚的大部分领土的旧称,历史上曾先后由圣剑骑士团(通称利沃尼亚骑士团)、丹麦、条顿骑士团、波兰立陶宛联邦、瑞典、俄罗斯帝国、德意志帝国、纳粹德国和苏联统治。
一战中俄罗斯帝国解体、德国战败,年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取得独立。年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被苏联吞并,年又被德国占领,年再次被苏联吞并,苏联解体时作为加盟共和国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以及立陶宛恢复独立。利沃尼亚的本地居民主要有属于乌拉尔语系芬-乌戈尔语族的爱沙尼亚人,印欧语系波罗的语族的拉脱维亚人、立陶宛人和普鲁士人,日耳曼语族的德意志人等。此外丹麦人、波兰人、瑞典人和芬兰人的移民也曾居住于西北沿海。年北方战争结束后利沃尼亚成为俄罗斯帝国领地,俄罗斯人开始大量移居此地。苏联成立后又有白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陆续迁入,但德意志人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间里是这一地区的主要统治阶层,德语是上层社会的通用语言,直到二战结束。
(十六)莱茵河商圈包括科隆、多特蒙德、奥斯讷布吕克、明斯特、比勒费尔德、杜伊斯堡、苏斯特、利珀施塔特、鲁雷蒙德(荷兰)、德文特(荷兰)、格罗宁根(荷兰)、坎彭(荷兰)、茹特芬(荷兰)、阿纳姆(荷兰)、哈尔德韦克(荷兰)、埃尔堡(荷兰)、奈梅亨(荷兰)、文洛(荷兰)、兹沃勒(荷兰)、斯塔福伦(荷兰)、博尔斯瓦德(荷兰)、迪南(尼德兰,今属比利时)。四大商站有伦敦、布鲁日、卑尔根、诺夫哥罗德。其他主要商站有英国的波士顿(今属美国)、爱丁堡、赫尔、伊普斯威奇、金斯林、纽卡斯尔、大雅茅斯、约克,尼德兰的安特卫普、达默、多德雷赫特,波罗的海沿岸、波兰和俄罗斯的阿尔堡(丹麦)、托恩斯博格(挪威)、奥斯陆(挪威)、斯德哥尔摩(瑞典)、斯堪讷(瑞典)、马尔默(瑞典)、卡尔马(瑞典)、考纳斯、波罗茨克、普斯科夫。
条顿战争
(一)年十字军军事修士会条顿骑士团到达库尔姆兰,并在马佐夫舍斯拉夫人之王康拉德一世的要求下发起针对异教徒古普鲁士人的普鲁士十字军,在教皇和神圣罗马皇帝的支持下条顿骑士团到年代已征服普鲁士人并令他们皈依天主教,随后便将其注意力转移到异教国立陶宛大公国。随后的年间骑士团不断侵袭立陶宛领土,尤其是萨莫吉希亚,因为其将骑士团在普鲁士的本部和在利沃尼亚的分支割裂开来。边界地区变得荒无人烟,但骑士团的收获甚微。立陶宛内战期间立陶宛人在杜比萨战役中首次放弃萨莫吉希亚,立陶宛人此举是将萨莫吉希亚作为政治筹码,以让骑士团支持国内权力斗争中的一方。年立陶宛大公约盖拉在克雷沃联合中提议迎娶在位波兰女王雅德维加,约盖拉皈依基督教并加冕为波兰国王,因此形成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的君合关系。立陶宛正式皈依基督教一事使骑士团失去在此地活动的宗教理由,但是作为回应的骑士团公开质疑约盖拉皈依天主教的真诚性,并将其控告提交给教廷。针对萨莫吉希亚的领土争议仍在继续,自年的拉恰日和约起这片土地一直处在条顿骑士团手中,波兰也宣称对骑士团所控制的多布林地区和但泽拥有主权,但自年的卡利什条约起上述两地一直处于和平状态。此次冲突的爆发也有其商业因素,如骑士团控制波兰立陶宛三条主要河流(尼曼河、维斯瓦河和道加瓦河)的下游地区。
(二)尽管战败但条顿骑士团经受住波立联军对其首都马林堡的围攻,在索恩和约中也只是割让极少的一部分土地,双方的领土争议仍然存在,直到年双方签订梅尔诺和约为止。但是骑士团未能回到其鼎盛时期的状态,而战争赔款所带来的经济重负也导致骑士团国的内部矛盾和经济萧条,这场战争改变东欧的权力平衡,并标志着波兰立陶宛联合作为该地区主导力量的兴起。年5月条顿骑士团控制的萨莫吉希亚爆发起义,立陶宛支持起义,而骑士团以入侵立陶宛作为威胁。波兰宣称支持立陶宛,并反过来威胁入侵普鲁士。普鲁士军队撤离萨莫吉希亚之时条顿骑士团大团长乌尔里奇·冯·荣金根在年8月6日向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宣战。骑士团希望将波兰和立陶宛各个击破,以对大波兰和库亚维亚的入侵作为计划的开始,出其不意俘虏波兰人。骑士团焚毁位于多布林(现维斯瓦河畔多布林)的城堡,在14天的围城战后攻下博布罗夫尼基,征服比得哥什并接连劫掠数个城镇。波兰人组织反击并重夺比得哥什,萨莫吉希亚人攻打梅梅尔,但是双方都没有做好进行全面战争的准备。
(三)文策尔一世同意调停此次冲突,年10月8日双方达成休战,此次休战计划在年6月24日结束。双方利用这段时间准备作战在军事上收集兵马,在外交上纵横捭阖。双方都发送信件派遣使节,指责对方做各种勾当并对基督教世界造成威胁。瓦茨瓦夫四世从骑士团那里收受6万弗罗林的礼金,宣称萨莫吉希亚应当归骑士团所有,而应当归还给波兰的只有多布林地区。骑士团也赠予匈牙利国王西吉斯蒙德以寻求其军事援助,而西吉斯蒙德也意图征服摩尔多瓦公国,西吉斯蒙德意图给予维陶塔斯王位以打破波兰立陶宛联盟。如维陶塔斯接受王位的话他将违反奥斯特鲁夫协议,并造成波兰立陶宛之间的不和,同时维陶塔斯成功与利沃尼亚骑士团达成休战。年12月约盖拉和维陶塔斯在如下的共同战略上达成一致,两国军队会合形成单个大军势,一齐向条顿骑士团首都马林堡进军。处在守势的条顿骑士团没有预料到两国会合并军势发起进攻,他们在为波兰和立陶宛的分别入侵做准备,波兰会沿着维斯瓦河向但泽(格但斯克)进军,立陶宛会沿着尼曼河向拉格尼特进军。乌尔里奇·冯·荣金根为了对自己所察觉到的威胁做出反击集中兵力于施维茨(什维采),此地处在正中导致不论敌军从什么方向发起进攻,驻扎在这里的骑士团都能较快地回击。为隐藏其计划并迷惑骑士团,约盖拉和维陶塔斯在边界地区发动几次突袭,使骑士团的军士不得歇停。
(四)格伦瓦德战役的第一阶段是将波兰立陶宛联军都部署在距普鲁士边界约80公里的汇合点切尔温斯克,随后联军将经由浮桥渡过维斯瓦河,这一步需要这个由诸多民族组成的联军军令准确,步调高度一致。而这一阶段从年6月24日开始,同月30日结束,花费不到一周。联军渡河后马佐夫舍公爵谢莫韦特一世和华沙公爵亚努什一世麾下的马佐夫舍军队加入联军,大军在7月3日开始向北进军马林堡,7月9日联军穿过普鲁士边界。乌尔里希·冯·荣金根了解波兰立陶宛联军的意图便在施维茨留下0人交由海因里希·冯·普劳恩指挥,使大军沿德莱温兹河部署防线。7月11日约盖拉决定不在这个受到重重防卫的地方强渡德莱温兹河,而是向东行进到其源头绕过这条河,这里也没有其他河流将他的军队和马林堡相阻隔。条顿骑士团顺德莱温兹河向北行进在勒鲍(卢巴瓦)渡河,随后想东进军与波兰立陶宛军进军线路平行。联军劫掠吉尔根堡村(丹布鲁夫诺),冯·荣金根被联军的暴行惹怒,他发誓在战役中击败入侵者。年7月15日格伦瓦德之战爆发,战场在格伦瓦德、坦能堡和路德维格斯多尔夫村中间的地带,现代史学界估计参战的波兰立陶宛联军人数在1.65万人人至3.8万人之间,而条顿骑士团人数在1.1万人人至2.7万人之间。波兰立陶宛联军的军士分别属于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奉罗马天主教的波兰人和立陶宛人与信奉萨莫吉希亚人、信奉东正教的鲁塞尼亚人和穆斯林鞑靼人并肩作战,而参战的条顿军队由以日耳曼人为主的22个不同民族构成。
(五)骑士团希望挑衅波兰人和立陶宛人使他们率先发起进攻,将两把剑送给约盖拉和维陶塔斯以帮助他们作战,这两把剑被称为格伦瓦德之剑。立陶宛人率先进攻,但在超过1个小时的激战后立陶宛轻骑兵全面撤退,撤退的原因是败退还是计策仍是学术辩论的话题。波军和骑士团开始激战,这场激战甚至蔓延到约盖拉的大本营,骑士团的一位部将骑士直接向国王约盖拉发起冲锋,但被王室秘书兹比格涅夫·奥莱希尼茨基挡下。波军逐步取得优势的同时立陶宛人也回到战场,条顿骑士团大团长荣金根在试图突破立陶宛战线时被杀。条顿骑士团群龙无首又遭到包围,开始撤向自己的本营,希望组成防御性的战车阵。但是防御瞬间遭到突破,大本营被毁,根据一位目击者所说在那里被杀的骑士比战死沙场的多。条顿骑士团在战役中一败涂地,名条顿士兵战死,还有1.4万名士兵被俘。骑士团的大多数成员都战死沙场,其中包括骑士团领导层大部。成功逃离战场的骑士团最高级人士是埃尔宾统帅沃纳·冯·泰廷格,被俘的大多数平民和雇佣兵在战后不久被释放,条件是他们得在年11月11日向克拉科夫报告。贵族仍然被俘,每个人都被要求交出高价赎金。
(六)战役后波兰立陶宛联军留在战场达3天,随后每天只行军15公里,拖延攻打条顿首都马林堡的时间。主力军队直到7月26日才到达被重重防守的马林堡,波兰立陶宛方面的拖沓使海因里希·冯·普劳恩有足够时间布防,约盖拉也派其部下攻打其他条顿要塞。这些要塞通常不战而降,包括但泽、索恩和埃尔宾等主要城市,只有8座城堡仍在条顿骑士团手中。围攻马林堡的联军期待条顿骑士团很快投降,没有做长期作战的准备受到补给缺乏、士气低下、痢疾蔓延这类问题的困扰。骑士团向他们的盟友寻求帮助,西吉斯蒙德、文策尔一世和利沃尼亚骑士团保证提供资金援助和军事增援。9月19日联军停止围攻马林堡,波兰立陶宛联军将那些被俘或投降并归乡的卫兵留在要塞,但是骑士团很快收复大多数城堡。10月末只有4座位于边境附近的条顿城堡还由波兰控制,约盖拉召集兵马组成一支新军队,在年10月10日的科罗诺沃战役中再次击败骑士团,在另外几次短暂的交战后双方同意谈判。
(七)年2月双方签订索恩和约,根据和约骑士团将多布林地区割让给波兰,同意在约盖拉和维陶塔斯在世时放弃对萨莫吉希亚的领土要求。在梅尔诺条约永久性解决领土争议之前而双方爆发另外两场战争——年饥饿战争和戈卢布战争,尽管波兰人和立陶宛人不能将军事上的胜利转化为领地或外交上的获益,但是索恩和约给骑士团带来很大的财政重负,骑士团从此一蹶不振。他们需要用银币分四期交付赔款,而这笔赔款估计为英格兰国王年收入的十倍。为支付赔款的骑士团大笔借入外债,从教堂没收金银并增加税负。普鲁士两座主要城市但泽和索恩发生暴动以反抗赋税的增加,格伦瓦德之战的惨败使条顿骑士团没有多少军队保卫自己剩余的领土。既然波兰和立陶宛都已成为基督教国家,骑士团很难招募志愿加入十字军的新兵,此后骑士团大团长需要依赖雇佣兵,这大大消耗骑士团本已吃紧的预算。内部冲突、经济萧条和赋税的增加使骑士团国内部动荡不安,而反抗骑士团统治的普鲁士联盟也在这种背景下成立,这又相应地导致一系列冲突,这些冲突矛盾在十三年战争中达到顶点。
格林瓦尔德会战
(一)条顿骑士团是三大骑士团(医院骑士团、圣殿骑士团和条顿骑士团)中建立时间最晚的一个,但却是影响最大的一个。它于年在巴勒斯坦沿海港口城市阿克建立,主要由德意志骑士组成。条顿骑士团身着白色外衣,佩戴黑色十字章,白色斗篷上绘有黑色宝剑和十字。这些以僧侣身份参加圣战的勇士在缺乏大量职业军队的中世纪,是非常抢手的专业战争力量。但随着穆斯林世界的强势反击,圣地的开拓事业日益萎缩,条顿骑士团也不得不在阿克最终失守后退回欧洲。13世纪初在总团长赫尔曼·冯·萨尔扎领导下该团将活动中心自中东转移到东欧,年应波兰马佐维亚公爵康拉德之召条顿骑士团前往波兰攻击波兰的宿敌普鲁士人。康拉德同条顿骑士团立约,骑士团负责进攻普鲁士,康拉德签应把托伦和赫翁诺之间一块领地划给骑士团作为报酬,康拉德的这种引狼入室、目光短浅的政策给日后的波兰造成很大的祸患。年条顿骑士团与驻在波罗的海东岸的圣剑骑士团合并之后势力猛增,成为东欧的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此后双方的关系逐渐恶化,不断壮大的波兰王国一直要加强中央的王室威权,而普鲁士的条顿骑士们也希望建立自己的国家,摆脱和削弱强大的波兰。随后的50年间条顿骑士团又牢牢地控制普鲁士,这样便形成从东西两方钳制波兰领土,直接威胁波兰国家安全的态势。
(二)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是条顿骑士团的鼎盛时期,他已不满足于对波兰的渗透,同时还将侵略之手伸向立陶宛那片从波罗的海延伸到黑海的区域。年条顿骑士团又从丹麦人手里夺得爱沙尼亚,除此之外条顿骑士团在南部意大利、希腊、西班牙、法国都有自己的属地,最大的属地则在德国。条顿骑士团在欧洲东北的属地堵塞波兰、立陶宛和俄罗斯向波罗的海的出海口,这样的四处树敌终于让骑士团在外交上处于比较孤立的状态。最终骑士团的压力迫使一直坚持原始信仰的立陶宛决定与天主教信仰的波兰王室联姻,将双方的王国建成一个邦联,知道大事不好的骑士团多次试图阻挠,但还是没能让波兰与立陶宛联邦分道扬镳。于是波兰、俄罗斯和立陶宛各民族的力量都联合起来,同他们的共同敌人条顿骑士团进行斗争,联合后的波兰与立陶宛对条顿骑士团方面有了比较大的力量优势,条顿骑士团惟一的希望便是手里还算占据优势的军队。大团长容金根为此而集合境内的大部分作战力量,并从欧洲各地雇佣部队寻求盟友支持,而波兰与立陶宛也争锋相对的分别备战,一场决定性战役即将打响。
(三)7月3日波、立、俄联军在波兰国王弗瓦迪斯瓦夫二世·雅盖沃率领下从切尔温斯克地域向马林堡(马尔堡)进发,途经格林瓦尔德地域时与条顿骑士团团长乌尔里希·冯·容金根率领的骑士团主力遭遇。条顿骑士团(2.7万人)由德法等国骑士和雇佣兵(瑞士人、英国人等)部队组成,总兵力为51个旗。联军(3.2万人,另说3.9万人)由波兰、立陶宛、俄罗斯(其中包括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瓦拉几亚、捷克—摩拉维亚、匈牙利和鞑靼部队组成,合编为91个梭镖骑士队。容金根大团长麾下的骑士团军队除了骑士团的骑士力量外与附属步兵外还包括很多从西欧招募来的步兵力量,这其中既有已经在英法百年战争中打出威名的英格兰长弓射手,也有在同欧洲多国斗争中崭露头角的瑞士方阵步兵,他们都在对抗骑士力量的战役中取得过重大胜利。骑士团还装备当时较为新颖的大炮,虽然主要用于攻城作战却也能在野战中进行火力支援。总计多名骑士和重骑兵才是这支军队的真正主心骨,他们以人为一组形成中世纪特有的骑兵编队——旗,作为自己的基础战术编制。容金根大团将这些骑士们布置为三个部分、前后两线。其中第一线的右翼有20个旗的力量,左翼为15旗,第二线的预备队则还有16旗。包括瑞士人和英格兰人在内的众多步兵支援力量被安插在骑士队伍之间靠前的位置,炮兵则前出到第一线。
(四)在骑士团对面的波兰-立陶宛联军非常庞大,日后胡斯起义军领袖杰士卡便带着一些波西米亚步兵加入联军一边,他的身边还有来自白俄罗斯地区、波兰、立陶宛、瓦拉几亚和摩拉维亚的步兵。他们在装备和武器上都不如骑士团一方的雇佣军来的好,名气也大大的不如对手,主要以弓弩手为主的他们,排出纵深达20人的阵势来应对条顿骑士们的冲锋。不过联军真正足以对抗条顿骑士的还是位于左翼和预备队位置上的42旗波兰骑士,他们在装备、战术方面同西方同行们几乎一样,7个旗的俄罗斯贵族骑兵与2个旗的波西米亚骑士也在这一侧协助他们。立陶宛人的部队主要在右翼编成前后两线,由40个旗的立陶宛与俄罗斯贵族骑兵为主,但他们不是西欧封建制下的骑士力量,只是在社会地位上与骑士类似。在他们的外围还有不少金帐汗国麾下的鞑靼弓骑兵赶来助战,这些机动性较强的草原系骑兵总是被当做是笨重骑士的克星。
(五)7月14日联军于卢本湖畔的森林中集结,发现敌人后立即展开战斗队形。联军战斗队形由2公里正面上的三线组成,立陶宛大公维托夫特(维陶塔斯)率领立陶宛—俄罗斯40个梭镖骑士队在右翼展开,王家元帅兹比格涅夫率波兰42个梭镖骑士队、俄罗斯7个梭镖骑士队和捷克2个梭镖骑士队在左翼展开,右翼还配有鞑靼骑兵。联军阵地的右翼和后方为沼泽地和马尔沙河(今马兰泽河),左侧为森林而不易接近。十字军骑士在2.5公里正面上成两线配置,右翼为利希滕施泰因指挥的20个旗。左翼为瓦伦罗德指挥的15个旗,16个旗为预备队(第二线)。条顿骑士团部署在高地上居高临下,迫使敌人沿坡向上攻击,双方的臼炮和弩手在阵前占据发射阵地。格林瓦尔德会战是从骑士团的臼炮齐射开始,但骑士团的炮火并未给联军造成重大损失。这个时代的火器还不足以在复杂的野战环境中起到重要作用,不仅没有及时杀伤对手,也因为小雨天气而没能给炮手们足够的时间继续调整准星。
(六)受到炮火影响而按耐不住的立陶宛军队从右翼发起攻击,这些非西欧正统骑士制度下训练出来的骑兵长期与东方的游牧力量纠缠,战术风格上非常接近。在贵族骑兵冲锋之余灵活的鞑靼弓骑兵也企图在侧翼进行保持支援,但他们都遭到骑士团骑士的严厉反击,第一线攻击迅速溃退,外围的鞑靼骑兵也被骑士团步兵的支援火力击退。不甘心的立陶宛与俄罗斯人又发起第二线攻击,但是同样被击溃。他们的溃败也吸引骑士团左翼力量发起追击,负责掩护的步兵也因为无法承受骑士的猛烈冲锋而撤退。谢苗·林格文·奥利格尔多维奇公爵率领俄罗斯斯摩棱斯克3个梭镖骑士队挽救危局,他们没有离开战场而是英勇,抵抗牵制瓦伦罗德部分兵力。条顿骑士团们并没有恋战追击,而是在调整后开始向波兰人所在的左翼和预备队发起攻击。这时波兰各梭镖骑士队向十字军右翼发起猛烈冲击,突破利希滕施泰因军队的正面。正统骑士制度下训练出来的战士更具战斗技巧,他们与当面的条顿骑士们打的难解难分,死死钉住条顿一方的主力。
(七)波军的顺利冲击,俄罗斯军人的勇敢,以及他们在对瓦伦罗德骑士作战中的智谋帮助立陶宛梭镖骑士队阻止敌人的追击,然后转入进攻。同时波兰人将预备队的骑士们派往右翼对抗已经迂回杀来的骑士团左翼骑士,这时候看准时机的容金根大团长将自己预备队的16旗骑士派出,直插波兰与立陶宛军阵地之间的空隙,希望将波兰的预备队击溃。波兰国王瓦迪斯瓦夫二世与王室旗帜都位于预备队位置,波兰的骑士们在自己王室的旗帜被夺取后发起猛攻,迅速夺回这个至关重要的标志。就这样两军的真正核心骑士相互厮杀一个多小时,波兰骑士们的拼死抵抗,吸引条顿骑士团一方所有人的注意力。已经被打出战场的立陶宛人此时终于克服先前的惊魂不定重新组织起来,当他们杀回战场时正好处于波兰左翼和预备队力量的后方。条顿骑士们先前还处于有利的包夹位置,如今则被波兰骑士与立陶宛骑兵夹在包围圈中。随着容金根大团长的阵亡导致骑士团开始溃退,一些骑士在逃回营地后用辎重车辆临时搭建一座车堡继续抵抗,然而一切都已经无济于事,他们的主要有生力量已经在战斗中被重创,剩下步兵则大都被波兰人俘虏。
(八)此战联军为各族人民独立而战阻止条顿骑士团的东侵,格林瓦尔德会战暴露出骑士团许多缺点,如机动性差、墨守成规、士气低落,联军步兵表明有对重装骑兵顺利作战的能力。联军在格林瓦尔德会战中的胜利是斯拉夫和波罗的海沿岸各族人民战斗团结的象征,格林瓦尔德会战推动捷克的解放运动——胡斯运动。格林瓦尔德后条顿骑士团转向衰落。年波兰和条顿骑士团之间的战端再起,年在决定性的帕克会战中条顿骑士团再次失败,总团长被俘。年骑士团第三次败于波兰,被迫与波兰签订托伦和约,东普鲁士虽然仍在骑士团的统治之下,但在法律上已附属于波兰王国。条顿骑士团成为波兰王国的藩属,它的成员中已经有一半是波兰人。年骑士团总团长阿尔布列赫特将东普鲁士改为世俗的普鲁士公国,骑士团遂失去其原有的显赫地位,但它仍一直保留到年才宣告解散。后来曾于年一度恢复,但此后的条顿骑士团与原来意义上的强大的条顿骑士团国家已经完全是两码事。
戈卢布战争
(一)年签订的《第一次托伦和约》表面上结束波兰-立陶宛-条顿战争,然而关于萨莫吉提亚与普鲁士的边界问题却未能得到明确的解决,同时波兰王国也因未能获得波美拉尼亚和库尔默兰而不满。多次的谈判尝试都失败后条顿骑士团与波兰-立陶宛联盟在年夏季进行戈卢布战争,又称“饥饿战争”。在战争中波兰-立陶宛联军未能攻克骑士团的坚固要塞,双方把争议的问题提交至康斯坦茨公议会进行调解。公议会决定在瓦尔尼艾建立萨莫吉尼亚教区,任命特拉凯的马提亚为第一任主教,尽管如此但这种做法仍未能彻底解决根本上的领土争端。年5月新的一次无意义谈判在米兰大主教巴塞洛缪·卡普里的主持下展开,这一次的争端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吉斯蒙德调解。年1月6日西吉斯蒙德曾在弗罗茨瓦夫宣布他的裁定,托伦和约是公正而有效的,这意味着萨莫吉提亚只在维陶塔斯和瓦迪斯瓦夫二世·雅盖沃在位期间归属立陶宛,在他们去世后萨莫吉提亚将归还条顿骑士团,其它关于领土的要求均被驳回。西吉斯蒙德承认的条顿骑士团的权益比他们在谈判中要求的还多,这是西吉斯蒙德为了在胡斯战争中得到条顿骑士团的支持而作的裁定,同时这也是由于他的敌人胡斯派得到立陶宛大公维陶塔斯的支持。维陶塔斯与瓦迪斯瓦夫二世·雅盖沃拒绝接受这一结果,但在向教皇马丁五世上诉时又被驳回。
(二)康斯坦茨会议是天主教会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吉斯孟的主使下,在年至年于德国南部的康斯坦茨召开的会议,旨在纠集天主教各派势力,加紧镇压捷克胡斯运动,解决天主教会的大分裂等问题。中世纪天主教会内部因推选教皇而引起分裂,年法籍教皇格列高里十一世由阿维尼翁迁回罗马,次年格列高里十一世去世。教会在意法世俗封建统治者的分别支持下先后选出两个教皇,分驻罗马和阿维尼,各自正统自居、势不两立。为了弥合分裂,年召开比萨会议调处但无结果,又选出第三个教皇,造成鼎立的局面。加之自13世纪起天主教会同德意志封建主的势力侵入捷克,压迫剥削当地人民也损害一部分捷克中小贵族和城市中等阶层的利益。自15世纪初以胡斯为首捷克掀起反对反对教皇和德意志天主教会的改革运动,所以迫使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吉斯孟在年召开康斯坦茨会议,以解决胡斯战争和天主教分裂的问题。康斯坦茨会议于年在德国康斯坦茨城召开,会议曾诱骗捷克爱国者胡斯到会受审,并于年将胡斯以“异端罪”杀害,激化捷克与天主教会的矛盾,成为年布拉格人民起义既胡思战争的开端。年会议上选举新教皇马丁五世驻罗马,结束天主教会三位教皇公开分裂的局面。会议还曾表示要对天主教会进行“改革”以图挽回教会的名声,因各派互不相让无结果,仅宣布公会议为教会最高机关位于教皇之上,但此决议在年被教皇庇护二世斥之为“异端邪说”。
(三)年7月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吉斯蒙德和条顿骑士团都投入胡斯战争中,教皇呼吁要采取强力的措施“消除这一瘟疫”(消灭胡斯派),波兰-立陶宛联盟乘机以援助胡斯派为名进攻普鲁士地区。条顿骑士团大团长米歇尔·库切梅斯特·冯·斯特尔伯格已于3月被迫辞职,他的继任者保罗·冯·鲁斯道夫解散大量的雇佣军,只留下少量军队用作防御。波兰-立陶宛联军向北进军至奥斯特罗德,条顿骑士团退至卢巴瓦。联军攻克布拉布提并摧毁周围的村庄,然后向南进军占领戈卢布,但受阻于施马伦湖。瓦迪斯瓦夫二世·雅盖沃决定在神圣罗马帝国派出援军前结束战争,停战协定于年9月17日达成,10天后双方签订《梅尔诺海和约》,这一和约彻底结束立陶宛和条顿骑士团关于萨莫吉提亚的争端。
十三年战争
(一)15世纪普鲁士的各城镇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然而这种结果并非来源于它们自身政治影响力的提高,条顿骑士团的统治在当地人看来是多么的不合时宜,高昂的关税和粮食专卖制度(进行粮食贸易的商人必须缴纳大批金钱购买专卖权)阻碍当地经济的发展。当地贵族更渴望在乡村的发展中获得更多权力,骑士们被认为侵犯贵族和城市的特权,当地手工业者也因为要与随骑士团而来的德国工匠竞争而心存不满。卡舒布语、波兰语、德语在普鲁士地区渐趋融合,各民族间的差异也在逐步消失,各种族的目标渐趋一致,普鲁士各种社会团体也变得更优越,同时政治态度也更倾向波兰。1年普鲁士的骑士建立一个秘密组织——“蜥蜴同盟”对抗条顿骑士团,后来由于得不到城镇居民的支持而失败。在-年战争期间波兰-立陶宛联盟取得格伦瓦尔德战役胜利后普鲁士人立即宣布向波兰国王雅盖沃二世效忠,不久波兰军队受挫于马林堡的坚城之下被迫退兵,普鲁士人重新回到骑士团的统治之下。战后的《第一次托伦和约》有一项条款规定若条顿骑士团违反和约的话普鲁士人有权利进行反抗,在随后的一系列战争中普鲁士人都是持反对态度的,并且迫使条顿骑士团的大团长寻求和平。年2月21日一些普鲁士城市由贵族与教士领导成立“普鲁士联盟”,其中最主要的城市有托伦、库尔姆、埃尔宾、但泽。骑士团大团长保罗·贝伦泽·冯·鲁斯道夫承认该联盟的存在,但他的继任者康拉德六世·冯·厄裏克豪森却拒绝联盟的地位,这种不妥协的政策在年继任大团长的路德维希·冯·厄裏克豪森执政期间得到延续和增强。
(二)年普鲁士联盟请求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三世调解与条顿骑士团之间的冲突,年12月5日腓特烈三世敕令普鲁士联盟必须服从条顿骑士团的命令但遭到联盟的反对,面对这种形势时普鲁士联盟在托伦、波美拉尼亚、库尔默兰等地贵族的要求下求助于波兰。普鲁士联盟得到波兰国王卡齐米日四世之母索菲亚的支持,但颇具影响力的克拉科夫大主教兹比格涅夫·奥列希尼基却表示反对,并企图阻止战争的爆发。年1月当波兰国王卡齐米日四世与哈布斯堡王室联姻时普鲁士请求将自己并入波兰王国,卡齐米日四世要求普鲁士联盟提交一份正式的请愿书。年2月4日普鲁士联盟秘密议会向条顿骑士团大团长递交一份表示反抗的正式文件,两日后普鲁士联盟开始起义,起义很快蔓延至普鲁士全境。除了马林堡、什图姆、霍伊尼采等地外普鲁士所有的城市都脱离条顿骑士团的统治,起义者捣毁他们所占领的骑士团城堡。年2月10日普鲁士联盟派出一个正式的代表团到波兰,请求波兰国王卡齐米日四世接收普鲁士,年3月6日波兰国王卡齐米日同意将普鲁士收归版图,普鲁士联盟向国王宣誓效忠。同一日波兰国王同意给予普鲁士的城市和贵族广泛的特权,三日后代表团团长约翰内斯·冯·贝森被波兰国王任命为第一任普鲁士行政长官。4月15日后除瓦尔米亚主教区外普鲁士所属地区都向新统治者宣誓效忠,年2月22日波兰王国向条顿骑士团国宣战,双方都预期战争能在短期内结束。
(三)年尽管卡齐米日四世以波兰国王的身份兼任立陶宛大公,但波兰与立陶宛之间发生冲突,立陶宛在战争期间除一些无意义的袭击行动外并没有向波兰提供有效的援助。有部分原因是由于立陶宛受到莫斯科公国和已于年攻陷君士坦丁堡的奥斯曼帝国的威胁,国际形势对波兰也是有利的,没有外来的势力干涉这场战争。由于波希米亚在胡斯战争中受到重创而变得衰弱,短期内无法解决的内部冲突使其无暇顾及波兰与条顿骑士团的战争。尽管汉萨同盟对普鲁士城市持同情态度,但由于条顿骑士团给予了他们额外的特权,汉萨同盟转而支持条顿骑士团。立窝尼亚骑士团因为与丹麦的矛盾无力支援条顿骑士团,瑞典与丹麦发生冲突让双方都对“十三年战争”中的双方持中立态度。法兰西与英格兰在经历百年战争后变得衰弱,而且英格兰又陷入内战当中(玫瑰战争)。勃艮第、佛兰德斯、尼德兰公爵“好人”腓力正忙于整合其治下领土,企图建立一个独立的勃艮第王国,教皇尼古拉斯五世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4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