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鱼

5天200多斤螺蛳被棕榈叶骗上岸,西湖最

发布时间:2022/11/18 1:26:13   

浙江24小时-钱江晚报记者张蓉/文林云龙/摄通讯员张梦思

杭城渐入盛夏。荷香阵阵,湖水清爽,这个时候的西湖有这个季节特别的美。

近几年,随着西湖水质越来越好,螺蛳也一年比一年多,一到夏天,它们更是蠢蠢欲动,进入相亲繁殖的旺季。

可太多螺蛳在西湖安家,沉水植物的生长空间可能要被它们抢占了。如何让螺蛳和沉水植物继续和谐共处?最近,杭州西湖水域管理处使出了一个新招式——用棕榈叶将水底的螺蛳骗上岸,短短五天就为多斤螺蛳搬好了家。

五天多斤螺蛳被棕榈叶骗上岸

这样是为做一个有意思的实验

西湖边葛岭附近的北里湖沿岸,有一片大名鼎鼎的“西湖水生植物保护区”,也有人喜欢称它为“西湖水下森林”。别看它水面平静,水底可热闹得很。三年前,这里人工栽种了金鱼藻、狐尾藻、苦草等沉水植物,如今它们都生机勃勃地在水底摇曳着,上面还趴着成群的螺蛳。

不过前段时间,西湖水域的管家们发现沉水植物局部的长势不太好,他们开始担心“这会不会和螺蛳的旺盛有关?”

6月底,西湖水域管理处开始了一场有意思的实验,他们把螺蛳进行大搬迁,搬到别的地方去,看看螺蛳对沉水植物的影响到底大不大。

除了用传统的网兜捞,这一次,为了诱骗螺蛳上钩,他们用上了一种新“武器”——棕榈叶。

从6月23日开始,每天清晨6点半到8点半,养护工人钱福兴就划着船进入西湖水生植物保护区,每隔一米左右,便在湖底放上一片干净的棕榈叶。“到了第二天的这个时间捞起这些叶子,上面密密麻麻都爬满了螺蛳。”钱福兴说,他的船几乎每天都是满载而归,在米长的范围内,他一共放下了多张棕榈叶,平均每天能打捞起五六十斤螺蛳,“一张叶子上面能有将近一斤螺蛳,少的也有几两。”

“这个叶子,就是给螺蛳搬家用的专车。”西湖水域管理处监察管理科科长孙坚介绍说,“其实任何叶子都会吸引螺蛳,但是棕榈叶宽大,一次性能爬很多螺蛳,方便转移。”

钱福兴已在这片水域做了八年的养护工,他眼瞅着西湖水质越来越好,螺蛳也越来越多,“现在一伸手到湖底,手上就是一捧螺蛳。一网兜下去,就能有至少半斤螺蛳上来。”过去的短短五天,他已经为多斤螺蛳搬了家。

这些螺蛳都被搬迁到了保护区的网外,但它们依然会在西湖里生活。

“后续我们会继续观测沉水植物的生长情况,和螺蛳没被打捞前进行对比。”孙坚说,这场搬迁实验就是为了提前观测了解,将螺蛳控制在一个怎样的数量,对西湖里的“水下森林”会比较好。

“实验结果会在一个月左右出来。”孙坚进一步解释,这是因为沉水植物的生长需要时间,观察螺蛳对沉水植物生长的影响也需要时间。

螺蛳为何如此爱西湖?

它们会带来什么影响?

西湖的螺蛳为什么会越来越多?

在浙江省自然博物馆研究员钱周兴看来,这是一点都不让人意外的事。

“西湖的水域太适合螺蛳的生存了。”钱周兴说,螺蛳常栖息于水深1-2米的淡水区,而且下面要有一定的淤泥,喜欢去相对清澈的水域,它怕冷不怕热,最适宜生长水温在20-25℃左右。而西湖恰好是匹配它们生存条件的完美家园,“首先,水深很合适,刚好1-2米深,并且有定期清理的底泥,同时水质又好。”

而夏天本身也是螺蛳的繁殖旺季,“从四五月份春暖花开时,螺蛳就开始活跃起来,到了夏天,正是它们数量最多的时候。”

钱周兴说,螺蛳增多,也是西湖水质变好的一种写照。“因为水生植物增多了,水质提升了,打捞螺蛳的人又变少了,在这一切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螺蛳可能就越来越多了。”钱周兴还打趣地说,西湖的螺蛳都能食用,味道也一定不错,“因为西湖水域清澈,污染小。”

那么,螺蛳在西湖的繁衍生息究竟会不会影响水生植物的正常成长?除了是餐桌上的美食,它们在整个水域系统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你可别小看了这些小家伙,它们其实也在帮忙清理着西湖的水呢。钱周兴告诉记者,“螺蛳喜欢吃藻类、腐生生物,这对水质的清洁都有帮助。”在水底,螺蛳也有自己的天敌,比如被杭州人称为“螺蛳青”的青鱼,就最喜欢吃螺蛳,还有甲鱼、乌龟都吃螺蛳,不过这两种动物西湖里都比较少。

当然,螺蛳还是要控制在适度的数量范围内。

“它们是杂食性动物,也吃一些水生植物的嫩头、嫩叶,如果数量太多,也可能危害到水生植物的生长。”钱周兴说,“另一方面,如果螺蛳大量繁殖,种群密度过高,死亡的可能性也会增加,进而发臭影响水质。”

其实,不只有螺蛳。孙坚告诉记者,这几年,西湖里的底栖动物逐渐丰富了起来,有河蚬、蟹、螺等等,“螺类除了有我们常吃的螺蛳,还有铜锈环棱螺,就是那种壳比较硬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225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