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青鱼 >> 青鱼的种类 >> 南水北调通水8年多,干渠中的鱼有多大最大
南水北调工程已经过去七载,源源不断的澄清江水已抵达北方民众的家门。除了洁净的水源,许多网友纷纷表示他们在水渠中拍摄到“米”级别的巨大鱼类,重达几十斤至少。南水北调的水渠里是否真的充满了大鱼?最大的可能有多大呢?
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在水资源极不均匀的环境中提出的重大工程,整体呈现南方水资源充沛,北方水资源匮乏的状况。南水北调工程分为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主线,总长度达公里,涉及人口高达4.4亿。作为一项具有战略性重要性的工程,南水北调的概念最早于年提出,经过几十年的考察研究,该工程于年底正式动工。年,清澈的江水从丹江口流经,成功流入北方居民的家中。截至年,南水北调工程已经累计调水近亿立方米,为40多个城市的水环境改善带来了显著的效果。南水北调不仅为人们带来了清澈的江水,水中还充满了数不胜数的鱼类。请问水渠中真的存在许多巨大的鱼吗?最大的鱼可能有多大呢?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渠之所以会有鱼类存在,与其取水点——丹江口水库的水产资源丰富有关。丹江口水库素有“亚洲天池”的美誉,其水域内生态种类繁多。在南水北调的取水过程中,丹江口水库中的部分鱼类很可能会进入水渠。水渠上设置有多个闸口,主要用于调节水位、过滤垃圾等功能。这些闸口配备有过滤网,大型鱼类无法通过,只有小鱼苗能够成功进入水渠。这些小鱼苗在水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水渠中的大鱼在整个净水系统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有些人或许会感到困惑,因为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那么水中的鱼类不会使水变得浑浊吗?南水北调工程确实需要高质量的水源,但考虑到这是一项跨越数千公里输水的巨大工程,在这个过程中完全做到绝对净化几乎是不可能的。水渠中的防护网可以过滤掉大多数的杂草、树枝等大型垃圾,但在水中,存在大量的藻类和其他水生微生物。如果没有相应的控制措施,这些微生物将不受限制地繁殖,这样的水质显然无法达到预期的标准。因此,水渠中的大鱼通过捕食这些微生物,起到了一定的调控作用,有助于维持水质的相对清洁。
为了确保在输送过程中水质不受污染,养鱼成为了最为有效的防护手段之一。鱼类以水中的微生物为食,协助人们实现水质净化的目标。在南水北调水渠中,主要栖息着鳙鱼、草鱼、鲤鱼、青鱼等常见淡水鱼类,它们在水渠中繁衍生息,担负着水渠清洁的职责。由于输水水渠的防护措施十分到位,鱼儿们在这个环境中完全没有天敌,其生存状况非常良好。通过捕食水中的微生物,这些鱼类发挥了关键的生态调控作用,有助于维持水质的清洁和稳定
水中的鱼是否可能泛滥成为问题呢?对此无需过于担心。由于水渠上设置有层层过滤网,因此体型较大的鱼类根本无法通过。当小鱼苗偷溜过去并长大后,下一层过滤网将再次将它们拦截,因此大型鱼类基本上只分布在水渠的南端。如果鱼群真的出现泛滥,管理人员会采取生态捕捞等措施进行有效管理,而不会任其自由生长。此外,在一些水流难以通过的地段,还会安装“虹吸”管道以辅助输水
这些管道轻松地阻止了大鱼的自由穿行。既然南水北调水渠中有许多大鱼,那是否可以在这里垂钓呢?这个可行性实际上是不成立的。南水北调的目的是将干净无污染的水输送到北方,因此在输送过程中对水质的保护措施十分严格。调水水渠的宽度大约为50米,深度为6-7米。从起点到终点的几千公里全程都设置了防护围栏,普通人几乎无法靠近水源。水渠周围的区域不允许任何人排放污水。此外,沿着水渠定期设有看护员24小时轮班看守,可以说是连只蚊子也难以进入
眼下水渠中的鱼到底有多大呢?众所周知,鳙鱼、青鱼等属于较大型的鱼类。据记载,鳙鱼的最大体长可达厘米,体重甚至能超过百斤。大多数成年鳙鱼的体长也在60厘米左右。若真有如此庞大的鱼类存在,不仅是钓上来令人瞠目,就近观察一番也是非常值得的。从网友提供的照片来看,水渠中明确存在着大型鱼类。鳙鱼的成熟期大致在4-6年龄段,而南水北调工程已经运行了7年,足够让鳙鱼成熟并繁衍后代。尽管水渠中有大量的鱼类,但并没有开放供人捕捉的计划。由于南水北调对水质有着极高的要求,随意允许人们捕鱼势必会导致水源的污染。因此,欣赏大鱼的壮丽景象就好,不要过分干扰生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