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鱼

外来入侵物种有多可怕美国斥资180亿,就

发布时间:2025/7/28 2:43:16   
中科白癜风让白斑告别 https://m.39.net/disease/a_r6p91y2.html

美国人绝对想不到,当年主动从中国引进的亚洲鲤鱼,几十年后居然在美国泛滥成灾,甚至还要斥资亿修建大坝,来阻止亚洲鲤鱼泛滥的步伐。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贸易化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

古代的人们想要到达地球的另一边,是根本不敢想象的事情;现如今,我们只需要乘坐十几个小时的飞机,就可以到达大洋彼岸。

交通的便利推动了全球贸易化的步伐,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负面的影响也百岁其中,比如外来物种入侵。

什么是外来物种入侵

从生物学角度来说,外来物种入侵,是指某种生物由原产地通过自然或人为的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的过程。

它有两个特点:第一,这个物种必须是外来的、非本土的;第二,这个外来物种能很快的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并定居、自行繁殖和扩散。

一个地区的生态系统是经过长期进化形成的,系统中的物种经过成百上千年的竞争、排斥、共生,才形成了现在相互依赖又互相制约的密切关系,保证这个地区的生态链的稳定。

一个外来物种引入后,可能会不适应新的环境而灭亡,还有一种可能是这个地区没有制约它的天敌,从而导致这个外来物种成为入侵者,破坏当地的生态链,改变当地的生态环境。

今天咱们就聊一聊,三种原产地是中国,在国外泛滥的入侵物种。总体说来,这三种动物为:一鱼,一蟹,一螳螂。

亚洲鲤鱼在美国泛滥成灾

亚洲鲤鱼并不是单指鲤鱼一种,美国眼中的“亚洲鲤鱼”是指青鱼、草鱼、鳙鱼、鲤鱼、鲢鱼等8种鱼的统称。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很多池塘、湖泊、河流等水体都出现了大量的浮游生物和藻类植物。

最初的时候,美国对这些水体投放了化学药剂来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但投放的化学药剂不仅让水体中的原有动植物受害,甚至还造成水源的二次污染。为了能够净化水质,美国最先从我国引进草鱼,随后几年又引进了鲢鳙、青鱼、鲤鱼等鱼类。

亚洲鲤鱼刚引进美国的时候,也想到了它们会对当地生态平衡造成破坏,美国人便把亚洲鲤鱼投放到相对封闭的水域中。不过在90年代的时候,密西西比河发生了几次大的洪水,这一下就把“鱼窝”给捅开了。

亚洲鲤鱼借着洪水之势,沿着密西西比河扩散到附近的水系中。由于缺乏自然的天敌,这些生长迅速,繁殖能力强的亚洲鲤鱼成了当地的水霸王。

亚洲鲤鱼食性广泛,荤的素的来者不拒,而且这些鱼食量惊人,一条成年亚洲鲤鱼一天可以吃掉5公斤的食物。在吃这方面,美国当地的鱼类根本抢不过亚洲鲤鱼,亚洲鲤鱼充分发挥了“吃自己的食物,让别的鱼无食可吃”的作风。

另一方面,亚洲鲤鱼的繁殖能力超强。一条母鱼一年可产卵万颗,成活率极高,同时又没有天敌,亚洲鲤鱼的数量急速递增。

如今,密西西比河流域已经布满了亚洲鲤鱼,每当船只驶过平静的河面,那些水中的亚洲鲤鱼就会一跃而起,少则几十条,多则上百条。

为了保住美国本土鱼类最后的阵地——“五大湖”不受到亚洲鲤鱼的入侵。美国在年决定斥资亿,在密西西比河与“五大湖”交汇处修建水坝,同时还会在水中拉上电网来阻挡亚洲鲤鱼的步伐。

中华绒蝥蟹在欧洲横行霸道

中华绒蝥蟹这个名字大家听起来肯定陌生,但要是把它蒸熟了端到餐桌上,大家绝对熟悉,这就是咱们平时口中的大闸蟹。

然而,在国人餐桌上备受追捧的大闸蟹,却成了欧洲人们的“噩梦”。

年,德国首次发现了这种中国特有的大闸蟹。年,德国科学家调查后认为,中华绒螯蟹应该是通过商船的压舱水从中国来到欧洲的。

从那之后,这种“什么都吃”的八脚猛士开始在欧洲各大水系中横行霸道。因为它们的食性很杂,水生植物、鱼、虾、蚯蚓、鱼苗等都在它的食谱当中,对当地原有物种构成严重的生存威胁。

中华绒螯蟹一生中要进行两次回游,到江河湖泊中觅食,到咸淡水交界的海口繁殖。

尤其是在繁殖期时,在易北河等水域的大闸蟹开始“地毯式”地向北海迁移进行繁殖。它们平均每天能够爬行12公里,有时候在马路上都能看到成片成片的蟹群,严重影响当地人的出行。

不仅如此,中华绒螯蟹还十分善于挖洞,水坝、河堤等一些基础设施,都成为了它们破坏的目标。根据数据统计,中华绒螯蟹仅在德国就造成万欧元的损失。

为了清除这个外来物种,荷兰、英国、丹麦等国家先后使出了电网、下药、修大坝阻拦等手段来消灭螃蟹,德国甚至还用这些螃蟹做成饲料。但是面对数量庞大的蟹群,这些方法基本无效。

至于欧洲人为什么不使用这些大闸蟹,主要还是跟饮食习惯有关,欧洲人主要食用海蟹,对中华绒螯蟹这种淡水蟹根本提不起兴趣。

很难想象,中华绒螯蟹被我们端上餐桌的时候,它们却在远隔万里的欧洲马路上“横”行霸道。

中华大刀螂在美国“大杀四方”

中华大刀螂在国外的泛滥性,要比亚洲鲤鱼和中华绒螯蟹逊色不少,之所以在这里提到它,是因为这家伙在国外的“战斗成绩”非常出色。

中华大刀螳是国内最常见的大型螳螂,成年的中华大刀螂体长在74-mm,在昆虫界,算得上是一尊庞然大物。硕大的体型在配合上两把锋利的“镰刀”,中华大刀螂的战斗力十分强悍。

虽然外形十分威武,个头在昆虫中间也算得上大块头,但中华大刀螳在国内没显得有多厉害,毕竟同样原产于东亚地区的金环胡蜂、一些大型斧螳、虎甲等都能对它产生威胁。

直到中华大刀螂到达美国后,它那勇猛霸道的一面开始显现出来。

在缺少大型肉食性昆虫的美国,中华大刀螳依靠庞大的体型迅速成为了北美肉食性昆虫之王。

卡莱罗纳螳螂是美国的一种本土螳螂,中华大刀螂进入美国后,由于生态位的重叠,卡莱罗纳螳螂被对方压制的厉害,以至于在美国很少能看到这种本土的螳螂。

在美国,大刀螂还发现了一种比昆虫更鲜美多汁的食物——蜂鸟。

在美国,很多家庭会在院子里放上盛满水和食物的容器,吸引蜂鸟来进食。引种到北美的中华大刀螳,便学会了埋伏在蜂鸟喂食器前,伺机捕捉前来喝甜水的蜂鸟。只要两者相遇,大多数情况都是蜂鸟沦为大刀螂的食物。

也正是如此,中华大刀螂被美国很多鸟类爱好者所讨厌。

说在最后

其实,对于那些入侵国外的物种,我们不能说“为国争光”,因为外来物种入侵与“争光”两个字毫无关系。

我们最应该重视的,是外来物种入侵对当地造成的危害。这些危害性是复杂多变的,不但体现在当地的生态平衡被破坏,还会造成农作物减产、危害渔业、基础设施受到损害等一系列问题。

所以说,对于外来物种,我们要做到预防和控制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当地的生态平衡,不会受到外来物种的破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1000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