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青鱼 >> 青鱼的繁衍 >> 第05章鱼的生长和摄食特点中
作者:林海飞(版权文章、严禁转载)
三、鱼的摄食规律
对鱼摄食行为的观察表明,鱼并非每时每刻都在不停进食,大部分鱼种的摄食都会呈现出明显的高峰和低谷期,摄食的强度也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对于这一点,钓友应该都深有体会。在实战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某种鱼,原来开口的情况好好地,钓着钓着却突然停口了;有的时候,对象鱼没口,其他鱼却开始进窝,让钓手陷入变与不变的两难境地。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除了前面说到的鱼的活性、食物的充沛程度等原因之外,不同的鱼种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摄食规律,也是主要的原因之一。
1、季节规律
根据前几章分析得出的结论,我们不难明白,季节对于作钓的影响,涵盖了从鱼的活性,生长的差异,食性的转化,食物的结构变化,食物的丰沛程度到鱼摄食的强度等方方面面。可以说,季节在作钓当中所产生的影响是决定性的,是判断适合作钓与否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在选择出钓时间,作钓鱼种,装备线组,窝料饵料甚至是钓法的时候,都应以季节为第一要素进行综合考量。不同的鱼种,在不同的季节,尤其是季节交替的条件下会表现出不同的适应能力和摄食规律。一般来说,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鱼种,由于一年当中气温水温的变化并不明显,所以无论是在活性、食性、食物结构还是食物的丰沛程度方面都不会有太大的差异,可以常年保持比较高的摄食强度。正因为如此,从作钓的角度来看,钓手在用饵、钓法等方面受到的影响,相对来说是比较小的。
生活在温带地区的鱼种,由于四季分明,不同的鱼种在不同的季节会表现出不同的摄食特点。一般认为,春末、夏季、秋初阳光充足,水温适宜,饵料生物丰富,鱼类会保持相对较高的摄食强度;反之,秋末、冬季、春初水温较低,鱼的活性变差,再加上此时水体当中的食物相对来说比较匮乏,所以无论是在摄食欲望还是摄食强度方面都会有所减弱。从作钓的角度出发,钓手在不同的季节作钓,无论是在装备、钓法还是饵料方面都应有所区别。
温带地区尚且如此,生活在高寒地区的鱼种,受季节性变化的影响就更加明显了。综上所述,只有顺应鱼类生长和摄食的季节性规律,在合适的时间,用合适的装备、饵料和钓法作钓合适的鱼种,才有可能取得好的收获。相反,如果违背了鱼类的天然习性,在错误的时间作钓错误的鱼种,无论我们的装备有多好,饵料有多牛,技术有多好,最终的结果都将是镜花水月,徒劳而返。
(见图15)
图15:冬季大棚反季节垂钓
反季节垂钓在我国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但只局限于北方地区冬季大棚垂钓鲫鱼、鲤鱼等少量广温性、耐寒鱼种。
南方地区,也曾有过冬季大棚投放罗非的尝试,但成功的个案很少。这个例子说明,反季节垂钓是有悖鱼类的天然习性的。
2、昼夜规律
如果我们在水温2℃的冬季作钓草鱼,上鱼的几率是万中无一;同样是草鱼,如果是在炎热的夏夜作钓,或许开口的程度比不上白天,但是上鱼的几率却是冬季垂钓草鱼的百倍以上。即便草鱼不开口,我们依然可以选择作钓其他的鱼种,收获也会比寒冬的时候好很多。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和季节的影响相比,虽然昼夜变化对作钓的影响同样很大,但是却留给了钓友更多的选择和变化空间。
和季节一样,昼夜变化对于作钓的影响,同样会表现在诸如鱼的活性、食物结构、摄食强度等多个方面。研究表明,鱼类的昼夜摄食强度出现变化,与水温、溶氧、昼夜的光照强度变化等影响到鱼活性和摄食能力的因素有关,同时,还和生物的昼夜移栖,食物的多寡关系密切。
应用到作钓方面,排除了鱼活性极度降低的情况,影响鱼开口和摄食强度的,还有食物的结构及昼夜移栖变化。这其中,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浮游生物日夜之间的垂直移动。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如鲢鳙,摄食的强度会随着昼夜的变化出现明显的差别,一般日间的摄食欲望和强度要优于夜间,而且摄食会呈现出由浅水区域向深水区域垂直变化的规律。
以颗粒和碎屑为食的杂食性鱼种,包括某些窄食性鱼种,也会表现出类似鲢鳙那样的昼夜变化规律。以草鱼为例,在日间的摄食欲望更强,食量更大,个体较大的颗粒食物包括商品饲料、玉米、蔬果等成为了草鱼的首选;到了夜间,颗粒较小,雾化较好的商品饵料比如拉饵,则更易获得草鱼的青睐。
这种昼夜变化的规律对于垂钓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尤其是在作钓水层的选择,饵料的味型和状态控制方面,有时一个小小的变化就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如果能利用好这个规律,我们作钓,就将无往而不利。
3、间歇性进食规律
鱼的生长是持续的,但进食并不是无时无刻的。研究结果表明,许多肉食性鱼种在饱食一顿以后,可以停食几天甚至是更长的时间,等消化道内的食物完全排空后再重新进食,而这种周期性的进食停止对于鱼的生长是没有影响的。大部分的鱼类,虽然停食的时间没有肉食性鱼类长,但是也会存在周期性的摄食间隙。比如鲢鱼、鳙鱼、草鱼在午夜12:时以后,都会有一段长达6小时左右的停食时间。
导致这种周期性进食停歇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在不同的鱼身上会有不同的表现。比如沿海的很多地方,鱼的摄食停歇,是受到了潮汐变化的影响;有的停歇,则是因为水温、含氧量出现了变化;更多的,则是因为在短时间内投放的食物数量,超过了鱼所能摄食和消化的速度。
后者在黑坑当中表现尤为明显,当数十人同时往塘里投放巨量的窝料和饵料,鱼在刚开始的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时间里会表现出很强的摄食欲望,但是过了一个小时以后,鱼的摄食欲望会急剧下降,并且显现出挑食迹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就是因为鱼在短时间内进食了过量的食物,肠道内食物的充塞程度过高,从而导致了临时性的饱食状态的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鱼肠道内的食物被消化和排空,又有可能会出现第二轮的摄食高峰期。正因为如此,在黑坑作钓,窝量大小的控制,往往是作钓成功与否的关键。
4、日粮和投饵量控制
既然过量的投喂会导致暂时性摄食停歇现象的出现,那么,投喂量控制在什么水平才能避免或者有效减缓这种情况的出现,继而让鱼长时间保持在高强度的进食状态?
1)日粮、月粮和年粮
所谓日粮,是指能够满足单一个体的动物一天(昼夜24小时)所需各种营养物质而采食的食物的总量。在鱼类养殖当中,日粮特指由养殖户人工制定的每日饲料投喂量,这个投喂量的多少是经过科学计算的,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能保证养殖鱼的高速生长,二是能在最大程度上降低饲料成本。这个投喂量,是以吃进食物的总重量占鱼类种群总体重的百分比来估算的,也就是说,在鱼塘养殖当中,日粮首先是一个总量概念,在此基础上计算出来的单一个体的日粮只是一个平均值。既然是平均值,自然意味着有些鱼吃得多,有些鱼吃得少,不同的鱼类个体,对日粮的需求和摄入量,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差别。
日粮的需求量和摄入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是目标和达成的关系。从长期来讲,如果单一个体的平均日粮摄入量达到或者高于需求量,鱼就会进入高速生长的状态;如果平均日粮摄入量达不到需求量,鱼就有可能陷入生长停滞的状态,甚至出现体质变弱的可能。
由此,在日粮的基础上,还衍生出了月粮,年粮的概念。
2)不同鱼种的日粮需求和消耗特点不同的鱼种对于日粮的需求和消耗方式是不一样的。以草鱼青鱼为例,如果以水草为主要食物,草鱼成鱼一天的摄食量占其体重的比例可高达1/3以上,以螺丝和软体动物为主要食物的青鱼的日粮也很高。这两种鱼的进食还有几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单次的进食量巨大,二是疯狂进食的窗口期很短,三是在每轮的进食高峰期之间会存在明显的进食停歇现象。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前面已经解释过,主要就是因为它们的肠道较长,在一次进食之后需要一段时间才可以将食物完全消化,所以在饱餐一顿后往往会进入短暂的进食停歇期。引申到作钓方面,如果我们没能在某一轮的进食窗口期把握住机会,往往就要等上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鱼才会重新开口。
反观罗非、鲫鱼和鲤鱼等杂食性鱼种,它们的肠道短,新陈代谢快,基本上一直处于边吃边排泄的状态,虽然单次的摄食量比不上草鱼青鱼,但是在少吃多餐的前提下,总的摄食量也是非常惊人的。相比较于草鱼和青鱼,罗非、鲫鱼、鲤鱼等杂食性鱼种,摄食的高峰期和停歇期表现均不太明显,这就为我们长时间连续上鱼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和杂食性鱼种类似的还有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种,典型的代表是鲢鱼、鳙鱼。滤食性鱼种,对日粮的需求量大,摄食效率低,为了满足正常的日粮需求,不得不长时间保持进食的状态,摄食停歇的现象相对并不明显,所以说,在其它鱼种不是很开口的情况下,改钓鲢鳙反而会有好的收获是有道理的。
3)不同个体鱼种的日粮需求和消耗特点幼鱼、成鱼和老鱼对于日粮的需求和消耗方式也是不一样的。一般认为,幼鱼因为处于生长发育的高速期,生长和代谢速度快,不但对日粮的需求量大,而且会呈现出不分时段疯狂进食的特点,所以作钓相对比较简单。相比之下,成鱼,特别是多年龄的老鱼由于生长发育极为缓慢,在一次进食之后往往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消化,所以一天当中的开口时段很少,开口的持续时间很短,进食的停歇期变得漫长,且开口呈现出无规律的状态,从而为作钓增加了难度。
4)养殖鱼和野生鱼的日粮需求和消耗特点养殖鱼和自然水域中的鱼,对于日粮的需求和摄取也是不一样的。
养殖鱼的摄食有几个显著特点:一是定时定量的投喂让鱼形成了对食物投放的条件反射,在此以外的其它时间段,摄食的欲望并不强烈;二是养殖塘投喂的都是富含营养的饲料,饵料系数小,只需少量的投喂就能保证养殖鱼的正常生长;三是养殖鱼对于长期投喂的同类型饲料的依赖度很高,临时改换饲料有可能会导致鱼摄食欲望降低现象的出现;四是当投喂量超出了日粮的范畴,鱼的摄食欲望也会降低;五是在长期投喂浮水颗粒的条件下,很多鱼种会表现出有悖其天性的摄食习惯。
这几点对于实战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比如黑坑投放的新鱼,往往有定时开口,钟情原塘料,到水面摄食等习惯,如果把握住了这些规律,我们必定能在与其他钓友的同场竞技当中占得先机。自然水域下的鱼表现出来的则是截然相反的特点。在自然水域下,食物稀缺,且进食的大多是饵料系数比较高,也就是营养价值比较低的食物,所以鱼只有通过不停进食才能保证生存和生长。换一个角度看,自然水域中的鱼,无论是在摄食的持续时间和强度方面都要高于养殖鱼类,单就这一点,说自然水域下的鱼开口程度更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需要指出的是,自然水域下鱼类摄食,遵循的是鱼类的天性,进食的是天然的饵料。在这个前提下,我们用商品饵料作钓有可能会面临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一是我们投放的窝料饵料和鱼平时摄食的食物区别过大,鱼要么不敢吃、要么不会吃、要么吃不惯,最终导致窝里有鱼却不开口现象的出现;二是投放的窝料饵料和鱼平时摄食的食物味型状态接近,鱼很喜欢吃,疯狂进食成为可能。
5)投饵量的控制日粮,应用到实战当中,就是投饵量(包括窝料和饵料)的控制。
在自然水域作钓,除非水体当中鱼量极度稀少,连小鱼都没有,否则因过量投喂造成的进食停歇现象是很少有机会出现的。事实上,在水生生物较为丰富的水体当中,小鱼小虾和其他生物消耗的饵料甚至比成鱼还要多,为了达到成功引鱼和留鱼的目的,做大窝,养好窝是其中的关键,我们常说野钓“三分靠钓,七分靠养”就是这个道理。黑坑作钓和野钓有着本质上的区别,需要我们在投饵量方面精打细算。这里所说的精打细算,不是说让大家省着点用饵,而是要对整个塘的投饵情况做到了然于心,根据实际的投料量和鱼情的变化调整用饵策略,该打重窝的时候绝不吝啬,该控制用饵量时绝不贪多。在这个过程中,钓友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l总投饵量
总投饵量的多寡对一个塘的整体出鱼情况有着根本的影响,但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总投饵量并不在钓手的可控范围之内。一个塘,几十个人作钓,总投饵量是几十个人,几十个钓位的总和,一个人,不管你投了多少窝料饵料进去,对这个塘整体出鱼情况的影响都是微乎其微的。也就是说,想凭一己之力改变整个塘的投饵量乃至于影响到整个塘的出鱼情况几乎是不可能的。相反,一个塘的总投饵量,对每个钓位上的钓友而言其影响则是非常巨大的,这个影响,就是前面提到的日粮问题。
我们无法改变一个塘的总投饵量,却可以利用好这个投饵量。对于总投饵量的估算,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出当天钓友在单位时间内的投饵强度,从而为我们的做窝和作钓提供数据支持:如果投饵的强度超过了日粮的标准,则当天的作钓有可能会呈现出开口时段相对比较集中,开口的窗口期较短,进食的停歇期更长等特点,这个时候,我们在窝量和饵量的控制方面就要慎之又慎了;相反,如果投饵的强度远达不到日粮的标准,则做大窝引鱼就具备了条件,这个时候我们就不需要在投饵量方面有所吝啬。
关于投饵强度的判断,方法很简单。黑坑投放的新鱼,大部分来自养殖塘,所以投饵量,完全可以参考养殖塘的投喂标准来进行计算。就目前所掌握的资料,在养殖塘当中,即将上市的主要淡水鱼种,包括鲤科的大部分鱼种,日均的饲料投喂量一般在鱼体总重的3-4%左右,即斤鱼,每天饲料的投喂量约为30-40斤,而且是分两到三次投放。从作钓的角度而言,如果钓友单次投饵的总量超过了这个比例,就有可能导致短暂狂口后迅速进入进食停歇期现象的出现。当然,如果投喂的总量不变,但是投喂的时间段并不集中,这种间歇性停食的现象,表现就不会那么明显。(见表9)表9:黑坑单位时间总投饵量对作钓的影响
l首窝量
在实战当中,首窝量的控制,其重要程度远高于对总投饵量的判断。钓鱼,既是诱鱼集鱼的过程,也是和其他钓位抢鱼的过程,这在作钓的初期表现尤为明显。在做窝引鱼的阶段,引鱼和留鱼是我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1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