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鱼

为了吃鱼自由,中国人付出多少努力又用

发布时间:2023/2/16 0:12:38   

为了“吃鱼自由”,到底有多拼?多年前,古人开始尝试人工养鱼,多年前写下《养鱼经》……中国人养鱼,都经历了什么?

中国人的饭桌上,鱼是一道不可或缺的家常菜,最常见的就是青草鲢鳙“四大家鱼”,以为它们在人工养殖下,供应量大且稳定。不过你千万别以为养鱼只是现代人的专利,其实早在多年前的商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尝试人工养鱼了。

中国人养鱼,起于商代

中国人不骗中国人,之所以说年前就开始养鱼,因为有确切史料为证。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中,就出土了记载着“在圃鱼”的甲骨片,这个“圃”一般是指园圃,也就是自家的田地。这充分证明,殷商甚至更早的古人,已经开始人工养鱼。

而且在商代遗址中,考古学者们还发现了铜制鱼钩,说明当时不但养鱼,还能钓鱼。至于现代人在水库钓鱼场钓鱼消遣之类,那都是古人玩剩下的。

到了周朝,养鱼更被广泛记载下来,《诗经》灵台篇中曾言,“王在灵沼,于物鱼跃”。这说的是周文王,当时他还没下定决心推翻商朝,准备安心做一个逍遥诸侯,于是征召劳力建造了灵台、灵沼等,后边这个正是用来养鱼的地方,在这里既可以赏鱼,又能随时抓几条上来吃,吃美食赏美景,人生岂不快哉?

中国第一代首富,写下养鱼专著

有了之前的经验积累,自周朝至战国几百年里,人工养鱼规模越来越大,鲤鱼作为一种珍贵且鲜美的肉食,也成为祭祀和馈赠佳品。市面上一鱼难求,中国第一代首富陶朱公范蠡,自然不会错过如此商机。

大约在公元前年,范蠡总结劳动人民的养鱼经验,写下了全球首部养鱼著作《养鱼经》(又称《陶朱公养鱼经》),书中详细介绍了鲤鱼的养殖方法,还说“蓄养三年,其利可至千万,越国当盈”。

首富都说,鲤鱼养好了整个国家都能赚钱,而且他不光说,还真的亲自养过。在范蠡带动下,《养鱼经》被广泛传播,不仅推动了后世的养鱼事业,甚至还传到欧洲,促进了欧洲养鱼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范蠡之举可说是普惠世界了。

汉代时养鱼技术进一步提高,大面积的水域养殖逐渐成形,渔网等也被发明出来并普遍使用。有了技术和趁手的工具,人工养鱼规模越来越大,直到三国时还出现了稻田养鱼,南北朝时实现活鱼运输。

唐朝禁食鲤鱼,四大家鱼登场

如果一直这样发展下去,鲤鱼就是当之无愧的王者,但到唐朝时事情却发生了变化。因为唐朝皇帝姓李,如果天下人人都吃“鲤”,那岂不是要把李家吃没了?皇帝很生气,不仅下旨给鲤鱼改名,还要求全国禁止捕捞、养殖和贩卖,至于吃那就更别想了。

但尝过鱼肉的鲜美之后,大家又怎么可能放弃?鲤鱼虽然指望不上了,但这难不倒聪明的大唐人民。人们开始寻找替代品,经过不断摸索尝试,青草鲢鳙四种鱼最终胜出。之所以选择它们,主要是因为它们比其他同类具有更大的优势。

第一,这几种鱼都自带超强的繁殖属性,人们养鱼当然是希望多多益善,在同样的投入下,繁殖能力强才能有更多收获,如此简单的道理古人当然明白,所以优先养殖这四种鱼也就不让人意外了。

第二,养殖周期短赚钱快。四种鱼基本两三年就能养成,而且个体大肉多刺少,吃起来既美味又方便,无疑是替代鲤鱼的最佳选择。

第三,可以在同一个池塘中混养,养殖成本低。草鱼主要以水草为食,青鱼喜欢螺蛳和蚌类,而鲢鱼鳙鱼则以浮游生物为食。而且人们还发现,这几种鱼虽然都在同一池塘中,但它们却分布在不同的水层中,草鱼、青鱼平时多在中下层,而鲢鱼、鳙鱼主要在中上层。四种鱼养在一起丝毫没有冲突,并且还能净化水质,如此一举多得的好事,养鱼人自然不会错过。

其实,按照现代的生物分类标准来说,青草鲢鳙都属于鲤科,和鲤鱼本就是近亲,只是当时的人不知道而已,反正叫了不同的名字,就不受禁令影响,可以放心大胆地吃了。

建国后,终于实现“吃鱼自由”

虽然我国人工养鱼历史很早,也找到了适合养殖的淡水鱼,但在古代社会,吃鱼依然是达官贵人或者是地主富豪们的特权,普通人一年到头也吃不到一两次鱼肉,想大快朵颐那更是不可能。直到建国后养殖技术飞速发展,鱼类才真正走进普通人家的餐桌上。

建国后,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政府大力发展养鱼业。科技工作者们在继承传统经验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深入研究改进鱼类品质,促使产量大幅提升。到年,我国人工养殖的鲢鱼、鳙鱼等,超过10亿尾;年,各类养殖鱼总供应量达万吨,是年的10倍多。

再后来随着政策放宽,市场需求加大,鱼类养殖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年,我国水产总量突破万吨,跃居世界首位,此后就一直占据着产量世界第一的位置,此后,鱼类吃法越来越多,人人都能大饱口福。

如此巨大的成就,也引起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330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