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青鱼 >> 青鱼的种类 >> 上海常见鱼类绘本鱼的故事,你读懂了吗上
大家对于鱼类的故事或许并不陌生,“鲤鱼跳龙门”、“乌鱼饲母”的故事人们津津乐道,耳熟能详。鱼类作为与我们共生的伙伴,既见证了沧海桑田的变迁,也参与到了包括人类在内的环境各要素的互动。市环科院科研工作者和绘画爱好者携手编撰的《上海常见鱼类绘本》,编绘了上海地区常见的18科33属共36种原生鱼类,涵盖了淡水、河口、近海、洄游四种典型生境,着重介绍了相关鱼类在水环境中的分布、生理特征、生活习性、生存环境特点以及鱼类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今天小编就要给大家带来几个关于鱼类与环境的故事。
王者的悲歌
《礼记》曾记载了一种名为“王鲔”的巨鱼:“天子始乘舟,荐鲔于寝庙……为其特大者,谓之王鲔”。《异鱼图赞》称其“其色青碧,腹下色白,其鼻长与身等,口在颌下,食而不饮,颊下有青斑,文如梅花状,尾岐如丙。”种种描述,都指向了远去的“长江之王”——白鲟。
-白鲟标本??摄于中科院水生生物博物馆-
抛开古老传说为其披上的神秘面纱,现实中白鲟也是不折不扣的奇珍异灵:作为长江中最大的掠食性鱼类,其成体长可达2至3米、体重可达千克,上世纪50年代甚至记录到一尾体长达到7.5米、体重达到千克的极限个体。庞大的体型使白鲟甚至可以直接吞食体长1米多的青鱼、鳡鱼等大型鱼类,使其无可争议地坐上了长江淡水食物链的顶端。
-白鲟??来源:iucn中国-
然而,随着葛洲坝的建成,白鲟的洄游路线被阻断,鱼群和产卵地被分割,加之航运、采砂、排污等多方面打击,年后,长江全江段再也没有发现白鲟幼鱼的补充群,种群数量呈现断崖式下降。继2年于江苏南京江段、3年于四川宜宾江段分别误捕两尾白鲟后直至年的十余年间,长江再未有白鲟的观测记录。
-3年救助白鲟??来源:中新网-
终于,年底,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发表论文,宣布白鲟正式灭绝。年1月1日,长江流域开始实施“十年禁渔期”,然而这对于白鲟来说似乎还是来得太晚了。
消失的鱼汛
中国近海“四大海产”之一的大黄鱼,可谓东海名物。西晋文学家陆云曾称其“真东海之俊味,肴膳之至妙也”,清人王莳蕙也有《黄花鱼》诗赞曰,“琐碎金鳞软玉膏,冰缸满载入关舫”。农历四、五月间,大黄鱼集群从外洋进入舟山海域繁殖,形成“鱼汛”。相传明清时,大黄鱼求偶发出“咯咯”之声可绵延数里。
-市场出售的养殖大黄鱼?来源:素材网-
虽然如今大黄鱼仍时常出现在市场和餐桌上,但多年的过度捕捞让其野生资源已几近枯竭。早在明朝时,广东潮汕便出现了利用声学原理围猎大黄鱼的“敲罟”法:几十条渔船夜间大网包围鱼群后敲击船帮竹杠,利用声响引起大黄鱼耳石共振,使其受惊上浮失压昏死。
-?上世纪70年代野生大黄鱼的惊人产量
来源:百度-
上世纪50年代起,随着“敲罟”捕鱼技术推广到大黄鱼主要越冬地的闽浙沿海以及机帆船捕鱼作业技术的快速普及,东海渔场的大黄鱼遭到了灭绝性捕捞。年春,浙江还曾组织了近0条机帆船前往大黄鱼主要越冬场围捕。
-?野生大黄鱼捕捞?来源:百度-
此后,大黄鱼数量锐减。年,《解放日报》发表的一篇报道“上半月海上捕鱼生产获得大丰收”中提到“一对渔轮一网就捕到十多万斤大黄鱼”。年前,大黄鱼年均捕获量仍超1万吨;年后,已陡降到1千吨左右;到年,则仅有50吨,还不及极盛时期的1%。不仅如此,大黄鱼一些生物学特性也发生改变,如体型小型化、性成熟年龄提前等。当年壮观的金色“鱼汛”,就这样消失在了一片深蓝之中。
保护鱼类,与保护人类赖以依存的水环境息息相关。上海近年来不断强化污染控制,逐步改善水质,基本完成了河道消除黑臭目标,实现河湖生态修复;持续加大鱼类栖息地保护力度,确保河湖水面率在10%以上;结合划定禁渔期和禁渔区,逐年降低捕捞力度,取缔有害渔具渔法,提高了鱼类再生产能力;通过人工增殖放流活动,加快恢复鱼类资源。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生态目标就能成为现实。
你还想了解什么样的鱼类知识,读到哪些鱼类故事呢?那些在生活中常见的鱼类又隐藏着哪些秘密呢?欢迎大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3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