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鱼

童年三大记忆捡牛粪逮鱼挖塘泥

发布时间:2023/7/24 14:18:05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经济还比较落后,农业生产资料十分匮乏,化肥、柴油、农药等全是按计划供应,远远满足不了农业生产需求。所以,社员种地所需的肥料主要还是靠生产队来积攒农家肥。

印象中,当时的农家肥主要有三种来源:一是社员平时积攒的动物粪便,比如猪屎、牛屎、鸡屎等;二是土杂肥。每年夏天,生产队都要组织社员铲草皮,然后把铲好的草皮堆起来,泼上人粪尿,利用夏季高温进行沤制;三是挖塘泥。入秋后,把村子四周围塘的水抽干,把塘底的淤泥挖上来晒干。

捡牛粪

我小的时候,为了多挣点工分,每到夏秋两季,父亲便会给我下达一项硬性任务,就是每天早晨起床以后,必须先出去拣牛粪,拣够20斤牛粪才能回家吃早饭。因为生产队有规定,10斤牛粪奖励一分工分,如果我每天能拣到20斤牛粪就等于给家里多挣了两分工分。所以,我心里虽然不太乐意,但也没有太大的抵触情绪,还得想办法去完成。我记得,那时,村子东南角有两个大粪池,就是专门用来盛装全村集体打扫卫生时收集的树叶子以及各家各户交来的草木灰和各类粪便的。

刚开始的时候,父亲交给我的任务还好完成,早晨起床后提着粪筐在村子里跑一圈就行了。后来,随着拣牛粪队伍的不断壮大,早晨起床稍微晚上一点,一些牛粪就会落入他人的粪筐,没办法,我只得把拣牛粪的范围扩大到村前莲花塂的塂湾里,甚至邻近的其他村子。因为我知道,白天附近村子的小孩都要到塂湾里去放牛,那里的牛粪肯定不会少。同时,我还多了一个心眼,就是每天天快黑的时候,跑到邻村侦查一番,看有没有哪家夜里把牛拴在房前的大树上,如果有,我就会在第二天天朦朦亮的时候赶过去,把人家牛拉的牛粪偷偷铲走,生怕让熟人撞见。由于人小力气小,每次把粪筐挎回家,裤子上都会沾上好多牛粪,怎么擦也擦不干净。

逮鱼

而挖塘泥则不一样,那是大人们的事,是生产队里的集体劳动,似乎与我们小孩子无关。我之所以对挖塘泥记忆深刻,是因为每次挖塘泥之前要先清塘,清塘的时候,我们就可以下到塘里逮鱼了。

挖塘泥一般两年一次,大多选择在入秋时节,原因有三:一是入秋后泥塘里的积水慢慢变少了,容易把塘水抽干;二是这个时候气温刚刚下降,抽水逮鱼还不算很冷;三是这个时候挖塘泥,晒干后正赶上秋收结束,不误农时。

挖塘泥之前,必须先用水泵把围塘里的水抽干,把塘里大一点的鱼逮了,才能开始挖,这个过程叫清塘。围塘里的鱼多是生产队集体放养的家鱼,比如鲢鱼、草鱼、青鱼和鲤鱼,也有一些野生的白条、鲫鱼、鲶鱼和乌鱼等等。生产队里规定,凡是逮到的野鱼可以归自己,但逮到家鱼,一律得上交生产队统一分配。虽然队长一再强调必须把围塘里的水抽干后才能开始逮鱼,但往往是塘里的水刚刚抽到一多半,就开始有人偷偷下到水中用鸡罩罩鱼了。

每到这时,我也是急不可耐的快速脱掉外衣,穿个小裤衩,拿个小网兜,“扑通”跳到围塘里,专找塘沿上伸进水里的树根,我的经验是,家鱼一般都在水深的地方,而树根空里藏着的基本上都是鲫鱼和鲶鱼。所以,每次清塘的时候,我逮的野鱼都是最多。虽然秋天的塘水还不算很凉,但等逮完鱼回到家里把身子洗干净,才发现两条腿已经不听使唤,麻木的像两根树桩,在被窝里暖上老半天才能下床走路!

挖塘泥

塘水抽干了,塘里的鱼儿逮完了,队长便会把村子里的所有男劳力集中起来开始挖塘泥了。因为如果时间拖的太长,塘底下的水就会慢慢泉上来,泉上来的水多了,还得继续抽,多费不少功夫。所以,把塘里的鱼儿逮完以后,紧接着就必须尽快挖塘泥。

挖塘泥是一项力气活,虽然简单,却也有讲究,必须把围塘分成一段一段的挖。每挖完一段,把相邻一段泉上来的塘水引到已经挖好的这一段,再挨着继续往前挖,这样就不用再连续抽水了,既节省了柴油,又能省去好多时间。那时候,农村还没有现在的连体胶衣,挖塘泥时,男劳力都穿着胶鞋,从塘嘴开始,先用铁锨把塘底上面的一层稀泥一锨一锨铲起来,甩到外边的塘沿上。甩稀泥时必须万分小心,稍不注意就会弄到自己的衣服上,臭烘烘的,很难闻,洗一两次都不能把臭气从衣服上洗掉。等到把一段围塘的淤泥清完了,就换成用铁锹挖,把下面硬实一点的塘泥再一锹一锹地甩到塘埂边的淤泥上,能把稀泥溅的好远。

挖塘泥

每有行人路过,老远就会停下来,朝着围塘里大喊“停下、停下,让俺过去!”然后迅速从旁边跑过去,生怕淤泥溅到身上。而我们小孩子却不管这些,身上披个化肥袋子,打着赤脚,把裤子捲到大腿根,就站在不远处的塘埂上,两眼紧紧盯着刚甩上来的塘泥,一旦发现塘泥中有卷动着身子的泥鳅,就会快速跑过去逮进随身的网兜里,根本不顾忌会有塘泥砸到自己头上。

挖出的塘泥像一条黑蟒,懒懒地躺在围塘边晒着太阳。等到秋庄稼收完了,这些塘泥也晒干了,臭气也淡化了。忙活了一个秋季的人们顾不上休息,又开始用钉耙把晒干的塘泥刨起来打碎,连同路边那沤了一个夏天的草皮一起,用架子车运到农田里去。这些塘泥很快就和新翻的泥土融为一体,紧紧抱着怀中的麦子,等待着一场透雨!

作者简介:喻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诗歌创作研究会会员。

塘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538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