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鱼

石榴皮治蛔虫,止血,常作水产动物长效驱虫

发布时间:2023/3/19 8:21:44   

石榴皮,别名石榴売,酸石榴皮,西榴皮。为石科植物石榴的干燥果皮。石榴皮始载于《雷公炮炙论》,原产西域(指敦煌以西诸国),汉代传入中国,历代本草多有记述。《本草经集注》云:“石榴以花赤可爱,故人多植之。”《本草纲目》云:“榴五月开花,有红、黄、白三色。”又:“榴者,瘤也,丹实垂垂如赘瘤也。”《本草图经》:“安石榴,旧不注所出州土,或云本生西域。陆玑与弟云书云,张骞为汉使外国十八年,得涂林安石榴是也。今处处有之。木不甚高大,枝柯附干,自地便生作丛,种极易息,折其条盘土中便生。花有黄、赤二色,实亦有甘、酢二种,甘者可食,酢者入药。又有一种山石榴,形颇相类而绝小,不作房,生青、齐间,甚多,不入药,但蜜渍以当果,或寄京下,甚美。”

石榴皮味酸,涩;性温。入肝,胃,大肠三经。功能主治湿肠止泻,止血,驱虫。用于便血,脱肛,崩漏,虫积腹痛。《别录》:安石榴,味甘,酸,无毒。主咽燥渴。损人肺,不可多食。其酸实谷,治下利,止漏精。其东行根,治蛔虫,寸白。《本草纲目》:止泻痢,下血,脱肛,崩中带下。

(石榴)

石榴皮含鞣质10.4%-21.3%。并含没食子酸、苹果酸、石榴皮碱(Pelle-uterine)、异湘皮苷、苦味质石榴皮素(Granatin)、3-甲就羟基-2H-吡喃、甘露醇、菊糖、黏液质、果胶和草酸钙、蜡、树脂、糖、树胶等。还含各类氨基酸:即天门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谷氨酸、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组氨酸、氨酸、酪氨酸。

石榴皮的药理作用:

(1)驱虫作用。石榴根皮煎剂,对绦虫有较强的杀灭作用,能作用于虫的肌肉,使其陷人持续收缩。石榴皮碱对虫的杀灭作用极强,1:的盐酸石榴皮碱于5-10分钟能杀死绦虫。试验证明生物碱与鞣酸结合者驱虫效果较好,这是因为鞣质能使生物碱变成难溶而难吸收的化合物,从而可以充分地对肠寄生虫子发挥作用。

(2)抗病毒作用。先将药液注入鸡胚尿囊腔,半小时后接种流感病毒(甲型PR株)或先接种病毒再注射药物,孵育48小时后,再进行血细胞凝集实验,证明石榴皮煎剂稀释到1:-1:0浓度仍有抑制流感病毒的作用,其作用也可能是所含大量鞣质之故。采用细胞培养技术,证实石榴皮水煎剂有明显的抗HSV-2感染作用,其特点不仅能够抑制HSV-2在细胞内的增殖,更为重要的是显示较强的直接灭活和阻止HSV-2吸附细胞的作用。

(石榴果实)

(3)抗菌作用。石榴果皮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霍乱弧菌、痢疾杆菌、伤寒及副伤寒杆菌、变形杄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结核杆菌及脑膜炎双球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对志贺痢疾杄菌作用最强。石榴皮水浸液对多种致病性真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石榴皮的抗菌作用可能与所含鞣质有关。

(4)降血脂作用。给高脂组大鼠饲喂石榴皮粗提取物及石榴皮中提取得到的多酚类物质后,其血清中TC、TG、LDC、FFA和肝中TC、TG、FFA比高脂对照组分别减少42.4%、58.5%、48.9%、20.6%和32.6%、11.9%、25.5%。多酚类物质的部分作用有强于石榴皮粗提取物的趋势,而且还具有提高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的作用,表明石榴皮有降脂作用。

(5)其他作用。石榴皮碱对温血动物的脊髓有兴奋作用,能引起痉挛,大剂量使运动神经末梢麻痹,终因呼吸中枢麻痹而死。石榴皮提取物能抑制肠管的运动,使其张力降低,收缩频率减小。石榴皮鞣质对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均具有较好的清除作用。石榴皮醇提物对环磷酰胺导致的免疫低下小鼠的体液免疫功能具有一定的提高作用。

(石榴皮)

石榴皮用于防治水产动物的驱虫、止泻、止血和抗真菌等,主要作用是驱虫。驱虫范围包括:

(1)鱼波豆虫病。病原为飘游鱼波豆虫(Ichthyobodonecatrix)。疾病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当病情严重时,病鱼离群独游,游动缓慢,食欲减退,甚至不吃食,呼吸困难而死。病鱼皮肤及上黏液增多,寄生处充血、发炎、糜烂。当2龄以上的大鲤鱼患病严重时,可引起鳞囊内积水、竖鱗等症状。鱼波豆虫繁殖适宜温度12-20℃。危害各种温水及冷水性淡水鱼,尤以鲤鱼和鲮鱼的鱼苗为严重。鱼的年龄越小越敏感,2龄以上的大鱼,一般不引起死亡。

(2)车轮虫病。病原为车轮虫(Trichodina)和小车轮虫(Trichodinella)属中的一些种类。车轮虫在海水鱼类中主要寄生在鳃上,在淡水鱼类还发现寄生在皮肤、鼻孔、膀胱、输尿管等处。当寄生数量少时宿主鱼不显症状,但大量寄生时,由于它们的附着和来回滑行,刺激鳃丝大量分泌黏液,形成一层黏液层。引起鳃上皮增生,妨碍呼吸。在苗种期的幼鱼体色暗淡,失去光泽,食欲不振,甚至停止吃食,鳃的上皮组织坏死,崩解,呼吸困难,衰弱而死。在孵化桶内的鱼苗患病时,可呈“白头白嘴症状”;夏花鱼种患病严重时,可呈“跑马”症状;黑仔鳗患病严重时,体色发白。车轮虫的寄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淡水、海水和半成水鱼类上都可发现。

(石榴皮)

(3)三代虫病。病原为三代虫属(Gyrodactylus)的种类。三代虫寄生在鱼的鳃部和体表皮肤,寄生数量多时,鱼体瘦弱,呼吸困难,食欲减退,体表和鳃黏液增多,严重者鳃瓣边缘呈灰白色,鳃丝上呈斑点状淤血。稚鱼期尤为明显。三代虫病尤以成淡水池塘养殖和室内越冬池内易发生,流行期为春季和夏初。

(4)毛细线虫病。病原是毛细线虫(Capillariasp.)。毛细线虫以其头部钻人寄主肠壁黏膜层,破坏组织,引起肠壁发炎。全长1.6-2.6cm的鱼种,有5-8个成虫寄生,生长即受一定影响;30-50个虫寄生时,病鱼离群分散于池边,极度消瘦,继之死亡;而全长7-10cm鱼种,有20-30个虫寄生时,外表无明显症状。毛细线虫寄生于青鱼、草鱼、鲢、鳙、鲮及黄鳝肠中,主要危害当年鱼种,广东的夏花草鱼及鲮常患此病,在草鱼中又常与九江头槽绦虫病并发。

(5)舌状绦虫病。病原为舌状绦虫(Ligulasp.)和双线绦虫(Digrammasp.)的裂头蚴。病鱼腹部膨大,严重时失去平衡,鱼侧游上浮或腹部朝上,解剖时,可见到鱼体腔中充满大量白色带状的虫体,内脏受压挤,产生变形萎缩,正常机能受抑制或遭破坏,引起鱼体发育受阻,鱼体消瘦,无法生殖。有的裂头蚴可以从鱼腹部钻出,直接造成病鱼死亡。舌状绦虫危害鲤、鲫、鲢、鳙、草鱼等的鱼种和成鱼。

(石榴皮提取物)

(6)头槽绦虫病。病原为头槽绦虫(Bothriocephalusspp.)。严重感染的小草鱼体重减轻,显得非常瘦弱,不摄食,体表的黑色素增加,离群至水面,口常张开;伴有恶性贫血现象。当严重寄生时,鱼肠前端第一盘曲膨大成胃囊状,直径较正常增大约3倍,并使前肠壁异常扩张,形成皱襞萎缩。此外,肠前段还出现慢性炎症;由于肠内密集虫体,造成机械堵塞。头槽绦虫寄生于草鱼、团头鲂、青鱼、鲢、鳙肠内,以草鱼及团头鲂鱼种受害最为严重。草鱼在每年育苗初期即开始感染,而且在短期内大部分能发展到严重阶段。尤对越冬的草鱼鱼种危害最大,死亡率可达90%。草鱼在8cm以下受害最盛,当体长超出10cm时,感染率即开始下降,在2龄以上的鱼体内只能偶然发现少数的头节和不成熟的个体,这与草鱼在不同发育阶段摄食对象不同有关。

(7)纤毛虫病。病原为聚缩虫(Zoothamnium)、钟虫(Vorticella)、累枝虫(Epistylis)、单缩虫(Carchesium)等。附着在虾蟹的体表、附肢的甲壳上和成体的鳃上,甚至眼睛上,在体表大量附生时,肉眼看出有一层灰黑色绒毛状物,触摸有滑腻感。在幼体常出现在头胸甲附肢的基部和幼体的尾部,在成体则常出现在鳃上和头胸甲的附肢上,感染严重的虾蟹,鳃丝上布满了虫体,并且经常与丝状细菌或其他原生动物同时存在,造成更大的危害。固着类纤毛虫在对虾养殖场和育苗场都经常发生。

(水产养殖)

(8)锚头鳋病。病原为锚头鳋(Lernaeaspp.)。寄生在鱼的鳃、皮肤、鳍、眼、口腔、头部等处,病鱼通常呈烦不安、食欲减退、行动迟缓、身体瘦弱等常规病态。由于锚头鳋头部插入鱼体肌肉、鳞下,身体大部露在鱼体外部且肉眼可见,犹如在鱼体上插入小针,故又称之为“针虫病”。当锚头鳋逐渐老化时,虫体上布满藻类和固着类原生动物,大量锚头鳋寄生时,鱼体犹如披着蓑衣,故又有“蓑衣虫病”之称。寄生处,周围组织充血发炎,寄生于口腔内时,可引起口腔不能关闭,因而不能摄食。小鱼种虽仅10多个虫寄生,即可能失去平衡,发育严重受滞,甚至引起弯曲畸形等现象。主要流行高温期,对淡水鱼各龄鱼都可危及,尤其以鱼种危害最大。

石榴皮在水产动物寄生虫病害防治中的用法用量。拌料内服,煎剂或微粉剂,剂量为-g/吨鱼重量,可配伍槟榔、雷丸等使用,每日1次连用3-5天;浸浴,煎剂,剂量6-10g/L水体,浸泡15-20分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373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