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鱼

第三章鱼的基础食性和钓法选择下

发布时间:2023/1/8 20:15:30   

(作者:林海飞)三、如何判断鱼的食性和摄食特点中国地大物博,水系众多,不同的地理和气候条件,造成了我国各地鱼种在分布和习性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对于黑坑作钓而言,鱼种、钓法、用饵的差别也许并不明显,但是从野钓的角度出发,这种地域分布和习性上的差异性,决定了在不同的地方作钓不同,甚至是相同的鱼种,无论是在钓法还是饵料方面都会有所区别。回到本文开篇的那个问题,当我们作钓的是陌生的鱼种,或者到一个陌生的水域作钓,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判断出不同鱼种的基础食性,从而确定它们的基础钓法呢?下面,我们就针对这个问题为大家介绍几种简单却有效的方法。1、通过口型和吻型去分析口吻口吻,很多人会将口型和吻型混为一谈,其实这是不正确的。吻,指的是鱼的头部从嘴唇到眼睛的部分。吻的形状和鱼的食性关系密切,一般来说,吻长而尖的多属于凶猛鱼种,吻短而钝的,多属于性格比较温和的鱼种。嘴型,指的是嘴巴的形状,也就是上额和下额的形态,一般来说可分成三类(见图7):图7:鱼的口位对照图

1)口上位即口裂上位,也就是上额短,下额长,上下唇不在一个平面上。口上位的鱼种,大多以生活在水体表面和上层的其他鱼类、藻类或者微生物为食,代表鱼种有翘嘴、鲢鱼、鳙鱼(见上面注释)。口上位的鱼,因为以水体上层的食物为主,因此除了部分凶猛鱼种,一般作钓难度较大。2)口下位即口裂下位,也就是上嘴唇突出,下嘴唇内陷。口下位的鱼,多以底栖生物或者塘底碎屑、有机杂质为食,代表鱼种有黄尾鲴、鲮鱼、乌头等。口下位鱼种,因为上嘴唇突出,在作钓过程中容易触碰子线,一则容易引起鱼的警觉,二则浮漂经常会出现假动作,所以在作钓方面一般以钝钓为主,目的是让子线在水下呈现出比较大的弯曲甚至是完全躺底的状态,从而提高饵料的入口性,降低鱼的警觉性,提高作钓效率。3)口端位即上嘴唇和下嘴唇处在同一个平面上,大部分鱼种的嘴型都属此类。口端位的鱼种品类繁多,体量庞大,食性较杂,摄食方式多变。从作钓的角度而言,口端位鱼种的吃口判断起来更为复杂,而且作钓的方法也更为丰富。2、通过嘴裂的大小去分析前面提到了吻尖长和圆钝,与之相对应的是嘴裂的大小。通常,吻越长的鱼,嘴裂就越大,嘴裂越大,鱼就越凶猛,大部分的肉食性鱼种都属此类。当然,有的鱼(比如鲢鱼)的嘴裂也比较大,但是这种大嘴裂的主要功能是确保鱼能够尽可能地吸入最多的水,从而滤食足够多的食物以增加摄食量(此点与海洋中的鲸类嘴巴构造有点类似)。相反、嘴裂较小的鱼种,基本上属于性情比较温和的杂食性或者碎屑食性鱼种。大部分鱼种,嘴裂大小介于两者之间(见图8)。图8:淡水鱼种嘴裂对比图

3、通过牙齿去分析很多人都认为大部分的淡水鱼都是没有牙齿的,这种看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全面。鱼的齿分成很多种,比如额齿、舌齿、咽齿等等,通常我们所理解的鱼的牙齿,都是指额齿。很多淡水鱼,比如说鲤科的大部分鱼种都没有额齿,但是,它们中有的额齿却很发达,典型的代表是青鱼和草鱼,它们的咽齿可以将螺丝、颗粒、草段等食物切割、研磨成碎屑,是和它们的食性完美匹配的牙齿构造类型。淡水鱼种的牙齿,比较常见的主要有三种形态。第一种是凶猛鱼种的额齿。常见的肉食性鱼种如鳡鱼、狗鱼、桂花、淡水白鲳,它们的额齿都比较发达,而且都是比较尖锐的犬状齿,这和它们的动物食性和伏击捕食方式密切相关。某些以速度为主要攻击方式的凶猛鱼种,比如海水中的金枪鱼、淡水中的翘嘴等,它们的额齿并不发达。这也说明了,虽然同样是动物食性,但是由于捕食方式的不同,造成了它们的牙齿构造也会有所不同。第二种形态是额齿缺失,咽骨比较发达。上面提到的青鱼、草鱼,包括鲤鱼等,都是没有额齿,但是咽齿比较发达的鱼种。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牙齿构造,主要和它们的食性和摄食方式密切相关。比如青鱼是以底栖动物如贝类、螺丝为食,草鱼则是以水草为食,额齿在摄食当中所起的作用并不明显,反而是将食物切割、研磨成碎屑的咽齿更加重要。以上两种类型,额齿发达的鱼种,它们的咽齿会退化甚至完全消失,比如鲈鱼目的大部分鱼种;相反,咽齿发达的鱼种,它们的额齿也会退化或者完全消失,比如鲤科的大部分鱼种。第三种类型是比较特别的,即同时拥有额齿和咽齿,但都不发达,鲇鱼科的大部分鱼种多属此类。此类鱼种,它们牙齿呈绒毛状或者铺路石状,比较典型的是大口鲇鱼。虽然它们的额齿并不锋利,但是咬合力很强,因此当遇到此类鱼种,我们在摘鱼、解钩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与第三种额齿退化相类似的还有底栖类以有机碎屑为食的鱼种,比如鲮鱼、鲴鱼。它们的摄食方式是以刮取塘底石头或者杂物上面的藻类或者青苔为食,所以额齿已经退化成了类似刷子那样的结构,这种退化的额齿,甚至可以理解为上额内侧的骨质增生。罗非的牙齿和这个有点类似,由此也再次证明了,罗非鱼在淡水鱼种当中,是比较特别的一个存在(见图9)。图9:淡水鱼的牙齿

4、通过口咽腔去分析口咽腔是鱼类的主要摄食器官,它的形态和所属鱼种的食性有关,和嘴裂的大小、牙齿的结构、甚至鱼鳃的构造都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一般来说可以分成三类:1)过滤性  口咽腔大、腮耙细密,典型的代表是鲢鱼、鳙鱼。口咽腔大的作用是确保鱼可以尽可能吸入最多的水,从而提高腮耙的滤食效率也就是摄食效率。2)研磨性  口咽腔小、腮耙稀疏,咽齿强大、坚硬,常见于食性温和的鱼类如青鱼、草鱼。3)攻击性  口咽腔大、腮耙稀疏,牙齿锋利,常见于凶猛的肉食性鱼类如鳜鱼、鳡鱼。口咽腔大的作用是确保攻击性鱼种可以吞食个体较大的鱼种,以鳜鱼为例,一斤重的鳜鱼,它的口咽腔可以容纳半斤的鲫鱼或者其他鱼类,摄食效率自然更有保障。5、通过腮耙去分析鱼鳃主要由腮弓、腮耙和腮丝三部分组成。鱼腮虽然从广义上来讲属于鱼呼吸系统的组成部分,但随着鱼食性和摄食对象的不同,它们的腮也会衍生出不同的形态,突出表现在腮耙的结构之上。腮耙的主要作用,是对进入口腔的杂物进行过滤,防止异物进入腮丝结构当中并对腮丝构成致命损伤。如果这样解释大家还不理解的话,可以联想一下我们的眼睫毛。大部分鱼种,腮耙的形状和排列与人类的眼睫毛类似,只是食性不同的鱼,腮耙的大小、数量、密度、长度、强度会有明显的区别。肉食性凶猛鱼种的腮耙少、粗、硬,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它们的摄食对象是小鱼小虾,而且很多时候是在离底进行攻击,很少会吸入其他的细小异物,因此腮耙相对显得稀疏。滤食性鱼种比如鲢鱼、鳙鱼,它们的腮耙长度、密度、粗细几乎和腮丝一致,而且相对柔软,这样更加便于它们滤食水中的浮游生物,从而极大提高摄食的效率。介乎两者之间的大部分杂食性鱼种,腮耙的大小、长度、密度、硬度介乎凶猛鱼种和滤食性鱼种之间,腮耙和腮丝的形态泾渭分明,很容易就能辨认出来。这里需要特别提出的是,鲤鱼腮耙的构造是淡水鱼种当中最为特别的,不但具备像梳子那样的结构,而且上面满布味蕾,可以将泥沙碎石和食物轻易区分出来,所以鲤鱼的摄食方式是边吃边吐(见图10)。

通过图片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鱼的食性不同,它们的腮耙结构也有着明显的区别。在不确定钓到的鱼种属于何种食性时,通过对鱼体解剖观察鱼鳃的结构,我们就可以对它们的食性作出大致的判断。6、通过鱼肠的长度去分析鱼的胃不发达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很多淡水鱼种,甚至没有胃的存在。所以,如果要通过消化道去了解鱼的食性,主要是通过鱼肠,特别是鱼肠的长度去进行分析。一般来说,胃发达的鱼,肠道较短,无胃的鱼,肠道更长。在淡水鱼类当中,鱼肠的长度和鱼的食性密切相关。一般来说,草食性鱼种,肠道偏长;肉食性鱼中,肠道偏短;杂食性鱼种,肠道长短介乎两者之间。如鳜鱼、鲈鱼等肉食性鱼种,它们的肠道长度只有体长的1/4-1/3,而草鱼、鲢鱼等植物食性的鱼种,肠道长度可以达到体长的3-7倍。广东有一道著名的菜式叫鱼肠蒸蛋,采用的原料一般是草鱼的鱼肠,主要就是因为草鱼的长度较长,肉质较丰富,比其他鱼的鱼肠更具烹饪价值。7、通过眼睛大小去分析在《鱼的感觉器官对摄食行为的影响》一文中,我们已经分析过视觉器官在鱼类摄食行为当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一般来说,眼睛越大,在头部区域占比越高的鱼种,一般都生活在水体上层或者浅水之中,视力普遍较好,食性上多属攻击性或者滤食性,比如蓝刀、翘嘴、鲈鱼、鳜鱼、鲢鳙。眼睛细小,严重退化的鱼种,一般栖息在水体的深处,很多属于夜间鱼种,具有怕光和穴居的习性。随着眼睛的退化,此类鱼种的触觉、味觉相对来说会比较发达。在食性上,底栖类夜间鱼种,以清道夫这样的碎屑食性鱼种和鲶鱼科这样的肉食性、腐食性鱼种居多。介乎水面系和深水、夜间鱼种之间的,是数量更为庞大的杂食性鱼种。杂食性鱼种,眼睛大小适中,在视力发达的同时,其他的感觉器官也异常灵敏,不但是我们的主要作钓对象鱼种,也是作钓难度较大的鱼种。下面,是鱼的眼睛和食性的关系对照图(见图11):图11:鱼的眼睛和食性的关系

四、根据鱼的基础食性选择钓法了解了鱼的基础食性,我们在钓法的选择上面就有了一个初步的预判。虽然这个预判还不足以让我们很深入地去了解和掌握详细的钓法,但是在从作钓的方向上来讲能做到这一步就已经足够了。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果黑坑投放了一批加州鲈鱼,在规则允许的前提下,采用路亚钓法当然会取得最好的作钓效果。如果规则不允许采用路亚钓法,也不允许走钓,这个时候如果我们采用手竿挂假饵拖钓的方法,虽然从效率上比不上路亚钓法,但渔获应该会比用粉饵做窝作钓好上许多。以上,只是对鱼食性活学活用的其中一个例子,对于其他的鱼种,我们如何根据他们的食性选择正确的钓法呢?下面的这张表格,大家可以参考一下(见表7)表7:根据鱼的基础食性确定钓法

(未完)版权文章禁止转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279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