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青鱼 >> 青鱼的习性 >> 48人吃海鲜集体食物中毒,副溶血性弧菌到
前段时间,广东发生了一起48人集体中毒的公共卫生事件,患者多出现腹痛、发烧、呕吐和腹泻等症状,经过检查,导致本次中毒的“真凶”就是副溶血性弧菌。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Parahemolyticus,VP)是一种嗜盐性细菌,主要来自海产品,如墨鱼、海鱼、海虾、海蟹、海蜇,以及含盐分较高的腌制食品,如咸菜、腌肉等。
我国华东地区沿岸的海水的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47.5%~66.5%,海产鱼虾的平均带菌率为45.6%~48.7%,夏季可高达90%以上。是引起我国食源性疾病事件最多的致病菌之一。
世界第一例有记录的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发生在日本。年10月,在日本大阪发生了一起由青鱼引起的暴发性食物中毒事件,造成了人发病、20人死亡。
这件中毒事件发生后,大阪大学的藤野恒三郎教授从鱼干中分离到了一种从前未知的细菌,他将其命名为副溶血性弧菌。
在8月26日,广西防城港市万尾金滩海域一艘装满榴莲的货船侧翻,当地村民打捞漂浮在海面的榴莲。村民食用打捞上来的榴莲后,出现群体性腹痛腹泻、呕吐等疑似食物中毒症状。共人捡食榴莲中毒。
经过缜密的流行病学、食品卫生学调查以及实验室检测,最终找出了本次案件的真凶:副溶血性弧菌。
榴莲经海水浸泡也有可能被污染副溶血性弧菌,所以我们千万不要随意捡拾海上的东西来吃。
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准备两个洁净砧板,随机在市场上购买了一批带鱼,在一个砧板上将带鱼切成若干块,将切好的带鱼样品编号为A;将刚用好的砧板进行擦拭后,再用干净的刀切了烤鸡块,将切好的烤鸡块样品编号为B。取另一块洁净砧板,用干净的菜刀切烤鸡,样品编号为C。同时设置烤鸡肉的空白对照样品,编号为D。
取上述四组样品磨碎、前处理,分别加入液体培养基,在37℃箱中增菌培养。再取培养后的增菌液,在实验室中先用培养基分离纯化,再进行划线接种,划线后在37℃箱中培养。
结果发现,样品C、D看不到任何菌落,样品A、B在普通平板上可看到无色半透明菌落,在弧菌显色培养基平板上可以看到圆形、半透明、表面光滑的绿色菌落。
这也说明了如果先用砧板加工海鲜,再加工熟食极容易让熟食被海鲜中的副溶血性弧菌污染。
不过,副溶血性弧菌还是比较脆弱的,不耐热也不耐酸,56℃加热5分钟,或90℃加热1分钟即可将其杀灭。在食醋中5分钟就会死亡。
对加工海产品的器具必须严格清洗、消毒;加工过程中生熟用具要分开,家庭厨房案板、菜刀要生熟分开,务必要做到先处理熟食、再处理生食,有条件的可备两套砧板;食品通常应放在凉爽通风处,或保存在冰箱内;贝类食品煮开后要继续煮沸5-10分钟。
在食用贝类的时候,可以将采收后的贝类置于清洁的海水中,通过贝类自身的滤食作用使其体内的泥沙、微生物以及重金属等污染物排出体外,从而提高贝类食品的安全性。
我们在日常做菜中,应本着吃多少做多少的原则,尽量不剩饭菜,不吃剩饭。但不意味着剩饭菜绝对不能食用,一定注意保存条件。建议将凉透的食物用干净容器密闭储存或在碗盘上覆盖一层保鲜膜保存在冰箱内。隔餐的剩菜,食前应充分加热且不宜在室温下放置过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