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青鱼 >> 青鱼的形状 >> 话说苏锡常之六水文化孕育的贵族平民和农
吴歌原创/文史
温馨提示:本文约字,阅读需要20分钟。
苏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中国名城,加之官僚和名门望族的聚居,其文化历史底蕴极其深厚。
常州,虽然是一个县级城市,但因为近年的府级机构的入驻,且地处江南,也是一个颇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
无锡,虽然地名最为古老,却始终是一个县城,哪怕其经济比较富裕,也只是一个县,相对苏州常州,其历史文化底蕴无疑是最为薄弱的。
苏锡常这种历史造成的文化格局的特征是非常明显的,它给以后的苏州、无锡、常州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很多地方在说到自己的地方历史文化优势时,都会使用一个词:人杰地灵。这个词如果用来形容苏锡常,是非常贴切的。
苏锡常是勾吴古国的核心地域。地理和历史合力形成的吴文化的最鲜明特征:智慧灵动,包容开放。
苏锡常的一个显著地理条件,是傍湖临江近海,被称为江南水乡。吴地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荣;水是吴人的血脉和生命,也是吴人智慧的源泉……因为太湖、河、江、海的交融结合,吴地的水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具有了流动,变化,适应,契合,勾连,兼容,博大,蓄势,积累,聚合,奔腾等多种特征。
苏锡常的地方文化性格,通达圆润,求变进取,机智善变,善于审时度势,把握机遇,懂得进退,生动地昭示出水的气质和品格。包容,开放,善于吸收,追求通达,也是水的重要特质,在吴地的文化性格中也非常突出。
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苏锡常地区有山有水,水脉非常丰富,山脉虽然不大但都灵秀葱茏,因此,这一带的人往往仁智兼容,既是智者,又是仁者。无论是在古代中国,还是在当代中国,苏锡常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都很领先,这除了地理环境,无疑还有人文因素。仁爱,可以使人胸怀博大。智慧,可以助人拔萃创新。
江南一带自古才人辈出,故有“吴门多才子”之说。仅以中国古代科举史举例,全部科举时代共产生了名(另一说名)文状元,吴地状元占总数1/3以上。明朝全国出现状元90名,江浙37人(浙江18人,江苏16人),占比41%。苏州一府8名,占比9%。清朝总共有名文状元,江苏一省就占49名,占43%,其中苏南47人,另有徐州、宝应各1人。再看一下当代院士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共有名两院院士,江浙两省的院士总数达人,占41%。其中江苏籍院士人,其中苏锡常镇宁位,占江苏的96%。
状元及第披红骑马科举时代苏州府是一个状元丰产高地,共出状元47位,其中4位武状元,分别是唐代5位:归仁绍,归仁泽,归黯,归佾,归系;宋代7位:朱起宗、黄由、卫泾、周虎、刘必成、魏汝贤、阮登炳;明代9位:施槃、吴宽、毛澄、朱希周、顾鼎臣、沈坤、申时行、陈大猷、文震孟;清代26位:孙承恩、徐元文、缪彤、韩菼、彭定求、归允肃、陆肯堂、汪绎、王世琛、徐陶璋、汪应铨、彭启丰、毕沅、张书勋、陈初哲、钱棨、石韫玉、潘世恩、吴廷琛、吴信中、吴钟骏、陆增祥、翁同龢、翁曾源、洪钧、陆润庠。据同治《苏州府志》及《明清进士题名碑录》,仅明清两代,苏州府就出进士名,其中明代名,清代名。
科举时代常州府一共出了名进士和17位状元,其中常州城和武进县共有进士人,状元9人,分别是唐代萧颖士,宋代霍端友、佘中,元代陈祖仁,明代杨廷鑑,清代吕宫、赵熊诏、钱维城、庄培因。宋代年中,常州考取进士一共人,常州城内至今留下的“双桂坊”就是纪念宋维、宋绛和丁宝臣、丁宗臣两对兄弟同榜高中的盛事。宋大观三年,朝廷会试考中名进士,常州府有53名,占总数的18%。常州还曾出现杨廷鑑等五家科甲鼎盛、五世不绝的科考世家。唐代萧氏一门则出了8位宰相。
而当时的无锡县,在科举时代考中进士共人,其中状元5人:宋代蒋重珍,明代孙继皋,清代邹忠倚、王云锦、顾皋,还有一位吴情,会试高中第一名,据传却因姓名同音“无情”,在廷试时被太后鄙视而痛失状元桂冠。无锡这样的人才数据在常州府中所占比例当是极高了。当代无锡所代管县级宜兴市从唐代起见于史籍记载的进士有人,状元3人,宋代佘中,明代周延儒、陈宇泰。无锡所代管县级江阴市自宋至清先后考中进士人。
科举进士多状元多,肯定是因为读书人多。苏锡常古代出现了如此之多的读书人,进士和状元,不仅是当地读书人聪明智慧,而且是当地经济富裕可以供得起读书,多读书。富裕,进取,智慧,报国,这是我们可以清晰而见的苏锡常共同的重要历史文化特征。
但是,不同的城市级别,不同的历史环境,苏锡常三地在历史文化方面也形成了许多差别,即便是在衣食住行方面也有各不相同的特点。
苏州百年老店采芝斋的子糖很有名比如美食,大体可以看作一个城市文化性格的侧面,以及城市经济的标识。在人们的认知中,苏锡常有不少相同的美食,比如盖浇面,四色汤团,精美糕点,太湖三白,等等。也有不少各具特色的美食,比如苏州的万三蹄和无锡的酱排骨,常州的三鲜馄饨(用鲜肉、青鱼和开洋做馅)和无锡的三鲜馄饨(用鲜肉、榨菜和开洋做馅)。特别各具特色的是:苏州的著名美食多味瓜子、松子糖、卤汁豆腐干。无锡的著名美食酱排骨、油面筋、油酥饼。常州的著名美食萝卜干、大麻糕和寸金糖。这些特产从古至今,直到计划经济时代,是到这几个城市的客人必定会买了带回家去品尝或送人的,现在依然是车站码头街市旅游景点以及网络的热销特产。
显然,这与三个城市自古以来的地位和特色大有关系。苏州美食体现的是精致和文雅,符合贵族文化的需求。无锡美食体现的是富足和实惠,与富裕的县城经济状况相适应。常州美食体现的是实惠和节俭,这正是农业地区中心的文化特征。苏州美食品味的是消闲品滋味,无锡美食倡导的是吃好吃满足,常州美食重视的是吃饱吃实惠。
常州大麻糕满含着丰收富足的滋味江南园林是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苏州园林名列世界文化遗产,盛极时有多出园林,至今留存近六十处,至今保存完好的并开放的有:始建于宋代的沧浪亭、网师园,元代的狮子林,明代的拙政园、艺圃,清代的留园、耦园、怡园、曲园、听枫园等。记得第一次看纪录片《苏园六记》时,一面陶醉在苏州园林的诗画意境之中,一面想,常州和无锡也有一些精美的江南园林,但总体数量、规模和名气,都比不上苏州,为什么?
后来慢慢想通了:因为苏州城里达官贵人住得多,精通园林、喜爱园林、造得起园林的人多,而常州和无锡达官贵人比不上苏州,也没有那么多诗情画意。这就是大城市与小城市的区别。无锡城里的薛福成旧宅与苏州的园林一比较,就可以看出富豪与贵族不同的文化气质,追求气派和实用的是具有乡土气息的富绅,追求诗意和艺术的是具有审美理想的文人官僚。薛福成虽然是官僚,名臣幕僚,外交大臣,但从来不是诗人,写了不少书文,说事论理的居多。所以,薛福成故居是前者,苏州园林是后者。
苏州的盘门一直是著名的旅游景点,保存得挺好,站在盘门上,似乎能够看到苏州古代的风采。常州和无锡,都找不到这样的景观。上世纪50年代,人民政府一声令下,常州与无锡的城墙干脆利落地被拆除干净,苏州却保留了几个城门和多段城墙。时至今日,无锡兴建了仿古城墙城门,以再现历史景观,苏州却只需修缮遗存表现更多历史文化价值。曾经是无锡米市和布市的北塘已经几无旧迹,常州著名的青果巷、毗陵驿,也都早已在城市建设中面目全非,而苏州却在市中心保留了完整的山塘街和平江路的古街面貌。
保存完好的苏州盘门这不仅因为自古以来城市历史文化品位的巨大差别,城墙城门街市文化价值的巨大差别,更是小城、小民、小农心态对于拆旧建新起到了积极作用。贵族文化精神一般会珍惜那些历史文化遗存,而市民文化、农民文化往往会毫不留情的破旧立新。不妨看看无锡和常州的乡镇,富裕的江南城乡,是不会缺少那些古意盎然的的小镇的,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快的无锡常州乡镇,是绝对不会保留旧宅老街的,一律拆迁重建为千篇一律毫无个性的水泥建筑,得以幸存的一般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穷乡穷村。而苏州,保留基本完好的老镇古街,数量是苏锡常三个城市中最多的。
刺绣,本是江南地区的一大传统手工业,苏锡常都曾有过流行和出色记录。但是,现在常州并不存在独立的刺绣流派,无锡的锡绣在清末民初曾经大放异彩,出现过一批出色的锡绣大师,在国际上获奖屡屡,而且编撰出版了中国第一批刺绣教材。但是,逐渐湮没了。至今只有十多个锡绣传承人还在继续这项事业。苏州呢,刺绣一直没有中断,目前足有6万多名绣娘。在广大民众的认知中,普遍只知道苏绣的精美,根本不知道还有个锡绣,曾经还有那么辉煌。
苏绣作品猫咪与螳螂苏绣和锡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从古代到当代,苏州既有保持传统工艺的消费需求,也有从事刺绣的人力资源,苏绣一如既往的繁荣昌盛。相比无锡,没有那么大市场,也没有人力资源——20世纪初期无锡新兴的民族工业需要大量的女工,一名纺织女工的劳动收入,相等于如今的6名科级干部的工资水平,还会有谁去从事费时费工的刺绣呢?所以,在清末民初锡绣最辉煌的时期,无锡参与的也只是悠闲有钱的小姐太太,而缺乏普通劳动者的热情投入,民族工业发达的无锡,锡绣始终只是一项和者甚寡的小众门类,从来不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刺绣行业在苏锡常的不同命运,在某个角度折射出三个城市的经济文化差异。
坐在书桌前写着这篇文字的时候,吴歌又一次从书柜里拿出三个工艺品:一个玉雕,一个木梳,一个泥人,随意把玩一番,梳理一下思路。这是一种多年的习惯。忽然就想到,玉雕,木梳,泥人,不恰好就是苏锡常文化性格的一个标志吗?
自古说君子佩玉明代,苏州出现了一位名叫陆子冈的玉雕大师,也是中国第一位在玉雕作品上署名的雕刻师。陆子冈以昆吾刀著名,技压群工,盛名天下,所雕玉器名为“子冈玉”,是中国玉器收藏中的珍品。传世的陆子冈作品目前主要收藏在北京故宫、首都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天津艺术博物馆和台湾博物馆等处,著名作品有茶晶梅花花插、青玉山水人物玉盒、青玉婴戏纹执壶等。
梳篦,是常州杰出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梳篦是日常生活器物,包括木梳和篦箕。常州梳篦制作技艺形成于东晋时期,明清时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有数万梳篦制作工匠。常州梳篦虽然在清代后期成为朝廷定制御用器物,但它本质上是一种民众普遍使用的日常器物。
常州梳篦是日常生活器物泥人,是无锡特产之一。据说形成于明代惠山一带古街,最初是由看守祠堂的祠丁业余制作,用惠山的黑泥捏成模型,诸如小花囡、小如意、小寿星、小佛像、叠罗汉、大阿福以及鸡、狗、鹅等禽畜形象,再涂上斑斓色彩,卖给那些到惠山踏青、进香、上坟的人们。慈禧太后50寿庆时,无锡地方官曾在惠山定制了一套精制的“八仙上寿”大型手捏泥人进贡朝贺。无锡惠山泥人于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君子常佩玉。日常用梳篦。民众玩泥偶。玉雕,梳篦,泥人,就这样对应了古代名城苏州,农业经济中心常州和富裕县城无锡,对应了贵族化的生活需求,广泛性的生活需求和平民化的生活需求,成为苏锡常三个城市的文化性格之一。
惠山泥人大阿福是民间工艺品一个偶然的机会,吴歌注意到了苏锡常三个城市各自提炼的城市文化精神。提炼城市精神的时间,大约是在21世纪最初几年,当时各地都大张旗鼓的提炼自己的文化精神,成为一时风尚。这几年好像很少提起,但历史的纪录已经形成。
苏州:崇文睿智,开放包容,争先创优,和谐致远——凝聚着全市上下的精气神,将鼓舞多万新老苏州人为谱写好“中国梦”的苏州篇章而不懈奋斗,积极进取。
无锡:尚德务实、和谐奋进——意味着无锡人民将继续传承千年无锡尚德、务实的优良品质,并科学地推动经济文化的发展。
常州:勤学习,重诚信,敢拼搏,勇创业——是常州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常州独具特质的精神品格,是引领常州未来发展的一面旗帜。
仔细深读苏锡常各自的城市精神,是不是可以比较明白的理解我在这篇文章中所解读的苏锡常文化的异同。我以为,基本可以对应契合:苏州的文雅且铺陈,无锡的务实且练达,常州的质朴且本色。
古运河穿越苏锡常三个城市想起二位江南文化名人对于苏州和无锡城市文化的解读。一位是苏州作家山谷,一位是江南大学教授庄若江。
山谷说:苏州,这是一座令所有向往文明和进步的人无不陶醉的轻盈精巧的城市,道路的双棋盘格局,车和船交映的出行方式,居民悠闲的生活,她的包括戏曲、饮食、工艺的文化形态和诸如丝绸这样的美轮美奂的物质文化,都流露出一种唯美的审美倾向。
庄若江说:无锡是一座非常务实的城市,一百年来,从一座名不见经传的江南小县,发展为一座充满经济活力的工商名城,靠的就是务实和进取的作风。
几千年的大城小城,其印记和影响是如此深重,是如此难以磨灭。就如生长于不同环境中的人们,身上都打着他出自哪片土地的印记,即使他后来非常努力,改造自己,提升自己,掩饰自己,于细微处仍然会有那种细枝末节的痕迹。
苏州无锡常州三个城市的文化异同,是那么鲜明,又似乎很隐约,需要我们细细的研磨,领悟。
话说苏锡常,将触及无锡如何在苏州和常州两大府城之间崛起的秘密,在逝去的岁月中,无锡这个小县城获得了什么力量?
吴歌,文史学者,品牌战略学者,资深媒体人,副教授。有《企业文化ABC》《古今多少事》等著作,写过《江南望族》《吴说餐饮》等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