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青鱼 >> 青鱼的天敌 >> 水漾中国鱼水乡情聚焦美丽乡村
栏目荐语
江河湖海是中华大地上涌动的生命之源,也是民族与文化的脉搏。“水漾中国”栏目旨在收录河海大学新传学子笔下与镜头中与“水”有关的深度报道。在这里,我们将以饱含热忱的文字,独具慧眼的镜头,与您一道探寻那些依“水”而生的人与事,以及那些伴“水”而存的记忆与历史。我们会始终致力于以更全面、系统、深入的内容分享方式,带您探寻这片土地深处的发展与变迁,共同领悟与“水”连结的中国魅力。
“今天吃鱼!”
杨广与儿子杨涛拎着水桶,还未进院门就嚷嚷开了。儿子难得休假,父子二人在自家的鱼塘钓了两尾草鱼。当家里的女主人将它搁在砧板上时,还活蹦乱跳得险些滑溜下去。
暮色沉沉,这里是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茶亭镇五龙村。距离此地约四十公里的五一商圈,能够人声鼎沸至凌晨,但在这里,似乎夜晚的静谧在下午五、六点就来了。杨广一家三口坐在客厅沙发边,支了一个小桌子,桌子上摆着几道菜,位于中间的便是一道剁椒鱼,在灯光下腾腾地冒着热气。
“外面的再好,总觉得自家的鱼最好吃。”杨广说。吃过晚饭,趁天色还未黑透,他带着记者前往自家的鱼塘。
鱼塘并不大,就在杨广家的田地旁。村民杨广今年已经五十七岁了,是个石匠,儿子在长沙市做工程师。尽管家庭条件比同村邻居们都好些,但还是保留了种地的习惯。在自家的几亩地边上,辟上一个小鱼塘,不为赚钱,只为给自家人饱个口福,也是村里人的普遍做法。
在夕阳的余晖下,鱼塘的水面轻起涟漪,七月闷热的空气里带了点潮湿的水汽,依稀能听到青蛙的啼叫。杨广似乎有些腼腆,又有些自豪地踢了踢沿岸的石块,带着乡音道:“今晚吃的鱼就是在这儿钓的。”
长沙市望城区
融情于水,建设美丽乡村
望城区与水有分不开的缘分。望城是雷锋家乡,年5月撤县设区,是长沙最年轻的城区,也是长沙唯一纳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区县,唯一横跨湘江两岸的城区。它拥有长沙城区最长的湘江岸线(35公里)、最大的湖泊团头湖,此外,还拥有一线堤防.3公里,万亩以上堤垸8个。
在村民杨广的记忆中,他就是随着田与水长大的。尽管家里条件好了、能吃饱穿暖了,他也不愿割舍家里的田地与鱼塘。对他而言,做石匠是为谋生,而种地、养鱼是过日子的“根”,根是不能断的,更何况国家还有补贴,一亩地能补贴一百块钱。
与他一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五龙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留有田地,家里的年轻人有大半都出去上学打工,而他们老一辈则留守在村里,以自由职业或个体商户为主。现在村里专门进行个人养殖的鱼塘较少,但村民们往往都会在自家田边引出一个小鱼塘,或直接用稻田水面养鱼。
除了自家的小鱼塘,村里还有大一些的鱼塘,是从前生产队遗留下来的产物。杨广介绍称,村上每个生产队在原有鱼塘的基础上进行分配,由7-8户人家管理一个大鱼塘。
大家都是数十年知根知底的邻居,却在养鱼这件事儿上定下了明明白白的“规矩”:每年每户人家出资一百元,轮流出一个代表人负责采买鱼苗、鱼食、药品。至于鱼塘平日了的防护、照理工作,也是每户人家轮流来干。
这是因为村里秉持“亲兄弟也要明算账”的传统,凡事以公平为先。大家算得清楚,却不妨碍彼此和睦,平时自家做的菜、钓多的鱼总是串着门去送。杨广妻子做腊鱼做得好,是村里有名的。常有人拎着鱼上门,让她帮忙做腊鱼。
“过年前才叫热闹哦,几户人家一起到塘里去打鱼,打出来的大家分。”杨广回忆起过年打鱼的情景,眼睛眯起,带上笑意。
从年开始,村里搞起了“建设美丽乡村”。所有菜地统一规范,健身场所、广场舞地、休息亭都建起来了。沿着马路往沿线看,成片的农田整齐划一,展露着生机勃勃的面貌。鱼塘自然也不例外,不仅外观要规范,还要求环保喂养,不喂饲料、不随意用药。
杨广不觉得这是个麻烦事。“我们自己吃的鱼,自己看的水,当然是越好,我们越高兴。”他打算等做不动石雕的活了,就申请去当村里专职负责看水的人,每日能与水坝鱼塘作伴。
望城区街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夏日炎炎,但一大早,谭猛就骑着电瓶车赶到了他工作的地方——德逸山庄。
谭猛住在戴公桥村,是杨广的亲妹夫,两个村离得不远。他今年同样是五十七岁,已在德逸山庄工作近十年了。山庄是按五星级标准规划建造的度假休闲生态庄园,坐落在戴公桥村,面积为亩,主营果蔬种植、仿野生水产养殖、农产品开发、高档别墅、餐饮、客房、娱乐、健身、会议等项目,曾被评为湖南农业旅游示范点、五星级乡村旅游景点。
“国家政策给力,啥子都有补贴”,谭猛说。09年的时候山庄建成,那会儿生态产业还发展得不怎么样,国家就给拨了补贴,连着补贴了好几年。这几年村民自己种树养鱼,也都能拿钱。
他平日主要负责山庄里的山塘管理。山庄里共有山塘5口,面积约80亩。皆是自然山塘,长年有山泉活水。山塘里养殖品种有青鱼、草鱼、雄鱼、回头鱼、鲫鱼、鳊鱼、白条鱼、甲鱼和黄鸭叫多种鱼类,多直接供给山庄酒店,也为游客提供垂钓服务。
“每年十二月我来放鱼苗,大鱼塘混着放,小鱼塘按品种放,平均一亩得放个五百尾鱼苗。”谈及管理鱼塘的工作,谭猛精神抖擞,向记者娓娓道来,“为了防虫,每年得洒生石灰两、三次。万一鱼得了病,还得撒药。之前鱼塘最大的问题就是会缺氧,现在安装了自动增氧机,也就好了。”
在养鱼上,谭猛十分专业。他拿着手机给记者看,相册里有好几张鱼药的照片,是用作记录。还有他加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