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青鱼 >> 青鱼生活环境 >> 最能代表荆州的美食鱼糕
湘妃糕的故事
城北的柳浪湖畔,娥皇忽然染恙,卧床数日,不思饮食,身体也一天比一天衰弱。聪明的女英想起姐姐平常最喜欢吃鱼,何不就近在柳浪湖中捕鱼,制成美味,以开姐姐的胃口。于是女英就让渔人伯翁捕了一尾鱼,叫厨师司马弼加工成美味。司马弼考虑到病人的特点,就剁去鱼头鱼尾,在上古时,舜帝带着妃子娥皇与女英出巡南方,有一天,他们来到了公安县剔掉鱼刺,将鱼肉剁成肉泥,蒸成鱼糕。娥皇一尝,觉得鲜嫩可口,立时食欲大开。营养跟上了,娥皇的身体也就逐渐好了起来。
这就是鱼糕最原始的传说,但这似乎还不能证明鱼糕就是湘妃糕,于是就有了后面的故事。
说是舜帝南巡至“苍梧”,突然病故。娥皇和女英闻讯前往,一路失声痛哭,她们的眼泪洒在山野的竹子上,形成美丽的斑纹,世人称之为“斑竹”。二妃在哀哀地哭泣了一阵后,居然飞身跃入湘江,为伟大的夫君殉情而死,后人因此而称二妃为“湘妃”。
两个故事一对应,湘妃糕的故事就完整了,既然湘妃能到苍梧,那也就能驻在公安柳浪湖,既然洒了眼泪的竹子叫湘妃竹,由女英发明的鱼糕为什么就不能叫湘妃糕呢。后来,明朝公安“三袁”之一的袁宏道曾在柳浪湖写下“且与青娥删白发,休将五岳换三孤。烟峦好在逍遥侣,惭愧虚名老顾厨”的诗句。
打鱼糕
在我看来,公安人只不过是借了湘妃这个名,其实鱼糕诞生在公安一点也不奇怪,从地理生态环境来看,公安县最大的特点就是水多,有15条河流过境,百多个湖泊存在,这还是现在统计的数字,要是往前百年,那公安就是一个水上之县啊,水多了,自然鱼就多,鱼是营养丰富的美味,但吃鱼也是一件很麻烦的事,吃鱼吐刺被看成一件技术活,有人吃鱼就像吹口琴,鱼从嘴边拖过,咂吧咂鱼肉与鱼刺就截然分离了。但大多数人没有这个技术啊,有人则小心翼翼,还是免不了被鱼刺卡着,喝醋,干咽馒头,医院做手术。
想吃鱼,又不能让刺卡了,于是在清蒸红烧水煮之余,就开始琢磨着怎么折腾鱼,终于琢磨出了一种吃鱼不见刺的烹饪方法——打鱼糕。
劳动人民真的是语言总结大师,一个“打”字就生动形象概括了制作鱼糕的整个过程。
打鱼糕。主料是鱼,越是刺多的鱼,越适合做鱼糕。一翘二鳡三鲩鱼,这一翘就是翘嘴大白叼,二鳡就是鳡子鱼,性情凶猛号称水老虎,这两类肉质鲜美,属鱼中上品,但珍贵稀少、不易捕获,只好退而求之用鲩鱼了,也就是草鱼和青鱼。选好了鱼,先要片鱼,需要耐心,得坐下来,将鱼剖开,把鱼肉取下来,然后用刀一点点刮着,刮一下就用手指抹下鱼肉,鱼刺在刮的过程中被逐一剔除,最后剩下的全部是纯鱼的肉,鱼刺清清爽爽堆在一边。刮鱼也是有讲究的,就是操刀在手,不可用刀刃切,只能用刀片刮。其实这也不能叫刮了,准确地说是用刀片一下一下地把鱼肉打下来的。
鱼肉片下来后就是“打”了,双手各握刀,左右开弓,用刀背敲打鱼肉,这打也需要有方法的,不能乱打,乱打会破坏鱼肉的结构组织,鱼肉就失去黏性,需要右手打二下,然后左手打一下,反反复复,很有节奏。之所以要用刀背打,而不是用刀刃剁?如此操作,就是让鱼肉烂成鱼糜,而鱼肉之间的纤维不断,这样打出来的鱼糕就有韧性、对折不断。所以,谁家做鱼糕,是瞒不住的,人们路过,听到厨房里一阵阵鼓点般的敲击声,就都明白,这是在做鱼糕了。
鱼茸做成,就来到最关键的步骤——搅拌,就是把鱼茸、肥肉茸、鸡蛋白、淀粉等等配料合在一起和匀,说是搅拌,其实也是“打”,因为手上要用力道,用劲摔打,越用劲鱼糕的口感越是Q弹劲道、细腻,就像做撒尿牛丸一样,要搅打两万六千八百多下,这个“打”的过程很漫长,一盆十多斤重的鱼茸,常常需要抛开膀子打几个小时。这套功夫下来,基本上算大功告成,后面的上笼蒸也就简单了。
鱼糕做得好不好,就看你“打”的功夫够不够,有的人嫌麻烦,偷工耍懒,或者“打”的不得要领,打出来的鱼糕不是入口成渣,就是形不成块,这糕算是打坏了。
鱼糕文化
鱼糕也许真的是出身帝王之家、宫廷之菜,身份尊贵,一开始并非老百姓日常生活所能食用的,即使像公安这样水资源丰富、鱼类繁多的地区,只在逢年过节或者宴请宾客时才食用。那时的鱼糕是奢侈品,代表着尊贵。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鱼糕也慢慢走进寻常百姓家,不管是逢年过节的家宴,还是红白喜事宴请,宴席上必须有鱼糕,而且必须是宴席的头等菜,已形成“无糕不成席”的局面。
衡量一桌酒席的好坏往往是要看鱼糕打得好与坏,衡量一个厨师的手艺好不好,往往也只是看他的鱼糕打得成功不成功,鱼糕打得好的厨师会名震一方,十里八乡的酒席都等着他去做。吃酒席也是有讲究的,一桌酒席其它的菜可以随便吃,唯独鱼糕是定量的,每个人三块,一桌8个人,那鱼糕是定量的不多不少,正好24块,当然,鱼糕再好吃,你也不能嘴馋偷吃,一桌子人都盯着鱼糕,心里有数得很。吃了酒席的人刚一出门,就有人问:席整得怎么样?答:非常好,这里说的好,就是指鱼糕打得好。
现如今,人们对鱼糕也是想吃就吃,酒席上也不会出现限量了,但是在喜庆节日重大场合,还是把鱼糕当作头道菜。鱼糕,是用鱼做主料制成的食物,其谐音“余高”,有“年年有余,步步高升”的寓意,在糕上面抹一层蛋黄,不仅美观,而且有“飞黄腾达”的意思,点缀上红色素,则有红红火火之意。
由此,可看出食用鱼糕已经在无形之中成为一种习俗,一种文化,一种仪式,一种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