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鱼

楚国良专栏儿时美味记忆水煮活鱼

发布时间:2023/3/12 15:41:45   

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菜讲究“色、香、味”俱全。望之让人垂涎欲滴,闻之使人沁入心脾,食之令人回味无穷。能达到这种境界的菜肴实属美食,“水煮活鱼”就算得上其中之一。

提到湘潭水煮活鱼,不得不说一下位于原先湘潭去省城的必经之路国道旁的湘春楼酒家,这家店创立于年。30多年来,长株潭食客们纷至沓来,当时盛况可形容为最早实现的长株潭美食融城了,特别是路过国道的货车司机们,必得到湘春楼品尝这道湘潭水煮活鱼才不枉费这趟行程途径湖南,路过湘潭。湘潭水煮活鱼讲究现宰现煮,选用本地人所称的雄鱼为主食材,过油后加入昭山的山泉水,将汤煮得奶白奶白的,加入最佳伴侣青椒圈、紫苏、龙牌酱油等,起锅倒入白色的器皿中,一滚当三鲜,趁热吃,肉嫩汤鲜,让人回味无穷。

一道水煮活鱼是一种人文格调,北方的炖鱼体现了北方人的豪情与奔放,湘潭水煮活鱼则体现了南方人细腻与温情。如果您来到我的家乡,品尝水煮活鱼,我个人觉得渔香庭院、左氏十八总活鱼店、船架佬、窑湾渔村、樟树湾、景妹子活鱼店、老傅家水煮活鱼等都不错。

一般而言,如果不是忌口或者天生不吃辣,大多数人都对水煮鱼情有独钟,一个朋友甚至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吃完水煮鱼,其他方法做出来的鱼都不够味”,大有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感慨。

——题记

(景妹子活鱼店水煮活鱼)

(一)

鱼因其美味和营养,历来是广受大众喜爱的食物。当初仓颉造字,就把“鲜”字归于“鱼”,将鱼当做“鲜”的代表,可见鱼的鲜味至极,很多以前常见的鱼都成了珍稀品种,普通人寻常品尝不到这种美味。据说,古时候最好吃的鱼,单单只用盐简单调味就是无上美味!

古人爱吃鱼,甚至有“无鱼不成宴”的说法,也留下了很多关于鱼的美食诗句,北宋名臣范仲淹不仅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对吃鱼也是喜爱,《江上渔者》中“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说到了鲈鱼的美味。晚唐诗人李珣对此也深以为然,留下了“春酒香熟鲈鱼美,谁同醉?缆却扁舟篷底睡”的诗句。

古时候的文人墨客,大多数都是爱鱼一族,这种对鱼的喜爱之情,延续到了今天,张爱玲就曾在自己的著作《红楼梦魔》中以“人生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未完”来形容鲥鱼虽然鲜嫩美味,却无奈因多刺而无法尽兴品尝,可见张爱玲对鲥鱼的喜爱。

(富临美食古法蒸鲥鱼)

相传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就十分钟情于吃鱼。帝王吃鱼也讲究,不喜欢鱼刺,就让厨师把鱼刺剔除干净,后来一位楚国厨师应召给秦始皇做鱼,误打误撞用摔打过的鱼肉汆成丸子,也就是今天我们吃到的美味的鱼丸,当时深受秦始皇喜爱。

中国古代有很多以鱼为原料烹制的菜肴,制作得极其考究。《礼记》中记载的“濡鱼”,是先秦时期的一道名菜——在鱼腹中填上蓼,蓼的茎叶辛辣,可用以调味,与鱼子酱放在一起烧成。《齐民要术》中记载的“蜜炖煎鱼”,是南北朝时的名贵菜肴——鲫鱼去鳞、去内脏,用醋、蜜、盐浸渍后煮一顿饭的时间,捞出后再用猪油煎,至色红即成。

《大业拾遗记》中记载的“米鱼含肚”,是隋唐时代的著名菜肴。农历六七月时,把二尺多长的鱼去鳞洗净,放置两天以后抽去肠子用盐腌渍,再经过多次水洗、日晒、石压,入瓮封口,二十天后即可食用。《山家清供》中记载的“莲房鱼包”,是宋代的著名菜肴,将鳜鱼肉切成丁,用酒、酱、香料拌和后,填入掏空的嫩莲蓬中,上屉蒸熟。《中馈录》中记载的“蒸鲥鱼”,也是宋代的一道名菜,将去肠而不去鳞的鲥鱼,加上花椒、砂仁、酱、酒、葱,蒸熟以后再去鳞后即食。《易牙遗意》中记载的“带冻姜醋鱼”,是明代的一道名菜,把鲤鱼切成块,用盐腌渍后放在酱里煮熟,另把鱼鳞和芥末放在一起煮沸、去渣,汁浓后放入各种调料,与煮好的鲤鱼块一起放在锡制的器皿中,密封后放到井里冷却,取出后浇上浓姜醋食用。《宋氏养生部》中记载的“蒜烧鳝”,也是明代的著名菜肴,将活鳝鱼在沸水中烫熟后,划成肉丝,放到热油锅里炒,加入大蒜和酒、盐、花椒、葱、姜、醋等调料……此外,清代《随园食单》中所说的“清蒸刀鱼”“烧班鱼”“醋搂青鱼”,《调鼎记》中所说的“印鲚鱼”“面煨鳊鱼”等,《中馈录》中所说的“鱼松”等,都是享誉古今的精美菜肴。

(二)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我的家乡是伟人故里,红色湘潭。滔滔湘江水似乎特别眷顾它,流至我的家乡突然大大地转了个大弯,不但形成了千里湘江第一湾,也弯出了宽阔的水域和富硕的水产。

水和鱼是好朋友,从小一起长大。水从大山的罅隙里淙淙流出,披荆斩棘趟出一条溪流,鱼儿在溪流里嬉戏。

春风吹涨了溪水,吹绿了溪草,吹红了山花。溪流带着鱼儿趟过涧间石浪,银白色的浪花在阳光下,飘洒着五彩缤纷的花朵。一湾急流把鱼儿掀进了漩涡,一个猛子扎进水底,惊吓的他摇晃着尾巴,迅速地浮上水面抬起头,深深地吸了口气。静静地观察周围的环境,惹得溪水笑得合不拢嘴,在一旁直转圈,笑鱼是胆小鬼。

山花落在水面,带来阵阵飘香。各色的花瓣带着不同的花香,簇拥着浮萍缓缓前行。鱼儿和着清香,静看一叶一花,云卷云舒。

碧荷荡漾,岸柳旖旎。清清的河水映着婀娜的柔柳,享受着夏日阳光的温暖,鹅卵石铺就的河床泛着金黄。可爱的鱼时而躺在金黄的鹅卵石的河床上睡觉休息,时而跳出水面向柔柳卖弄一下自己妖娆的腰身,时而迎着浪花感受冲浪的喜悦。

棉花团似的云朵,点缀着宝石蓝的天空。阵阵徐风从天边唤来团团黑云,风愈演愈烈,天空像是发怒的她打翻了神工的画墨,一副绝伦的水墨画卷呈现于宝石蓝的“底片”上。

画卷遮住了太阳的笑脸,愤怒使她失去了理智,一次又一次的想撕碎风设的阴霾面纱。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化为“悲伤的泪水”,冲破黑暗与风搏斗,霎时天地间变成了水的世界。

狂风卷着“悲伤的泪水”,狂奔在山川河流,巨浪卷起怒吼的呻吟,冲刷着破碎的伤痕。悠闲的鱼失去了往日的和谐,惊恐的不知所措。慌乱中被一巨浪推上了浪尖,凌空一跃,又一头扎进奔流的浪潮中。

几经周折,拖着疲惫身躯的鱼,趴在水塘的岸边静养着身心的劳累。水草轻轻地抚摸着它的鳞甲,涟漪泛着彩环轻轻地为它荡着梦的摇篮。一片落叶驾着风,飘过田园,飘落水面,为鱼搭起了一顶金黄的彩蓬。生活如此美好,唯有这里独好!

(三)

仔细想来,我喜欢吃水煮活鱼的情结,源于母亲精湛的厨艺。

小时候,一见到母亲做水煮活鱼,我便垂涎欲滴。守在灶台边寸步不离,对小伙伴们的呼唤置之不理。所以,我曾怀疑自己是属猫的。

为了能吃到水煮活鱼,我像一只饥饿的野猫,成天在村子里嗅来嗅去,一旦发现鱼汛,便不顾一切地跑回家拿渔具。很多时候,在水里泡上小半天,就能提上一大桶活蹦乱跳的鱼回家。

我一放下水桶,母亲便系好围裙,准备做水煮活鱼。母亲先把鱼倒入装满清水的木盆,让鱼们吐尽泥沙。之后,用手指把鱼从腹部与两鳃结合部撕开,掏出鳃瓣和内脏后洗净。

夕阳西下,伴随着鸡鸣狗叫,屋顶的烟囱里冒出袅袅炊烟,炊烟是淡淡的,透明的,渐渐浓郁如牛乳,飘荡着、飞舞着、旋转着奔向远方,像是向全世界宣告:母亲的水煮活鱼开工了!

大火烧红锅底,放入茶油。待油面泡沫尽去青烟升起时将鱼滑入锅中,均匀摊开,小火慢煎,等贴锅的一面煎至金黄色翻边再煎另一面。

两面都煎好后,放入蒜蓉、豆豉和辣椒,蒜蓉豆豉能着色,辣椒能去腥味。当然,紫苏是必不可少的,有了它,鱼的鲜味才能彻底地释放出来。

之后,倒入清水,添柴催火。汤汁渐渐地变白,渐渐地浓缩……不一会,椒红蒜白在锅里晃得没了方向,鱼们沐浴着辣油,锅顶蒸气氤氲,诱人的香味便争先恐后地夺锅而出,顿时,屋子里香气四溢。

随后,去除浮在上面的泡沫,加入胡椒粉、食盐、味精、酱油等佐料,转入灶口的瓦锅。撒一把葱花在上面,便宛如一道凝碧的绿波在浓汤里肆意的荡漾。

伴随着丝丝的香味,一场幸福的盛宴开始了。开吃了。我旁若无人地站起来夹菜,水煮活鱼的香辣味毫无保留地向我袭来,从鼻子喉咙一直灌向脾胃,在我的五脏六腑里横冲直撞,直勾得我肚子里的馋虫庠痒的,让我的嗅觉神经瞬间活跃起来。

感谢母亲!把水煮鱼入口即化、肥而不腻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至。

我想:天下的绝味尽在一锅水煮活鱼里。鱼汤更是别有一番风味,浓而不腻、鲜而不腥。喝一口鱼汤,香辣的鲜味徘徊在每一个味蕾之间,让我顿觉酣畅淋漓。

什么都别说了,来一大碗米饭,舀一勺鲜辣浓汤,捞几根时令蔬菜,大口大口地吞掉最爽了。直至火辣辣的嘴巴发出“嘘嘘”之声,我抱着滚圆的肚子,大呼“过瘾!过瘾!”饭后,再来一杯芝麻豆子茶,幸福得简直一塌糊涂,自然给个神仙做也不换。

青葱、辣椒、豆豉、大蒜这些本不起眼的原材料,经过母亲一番“讲究”之后,一锅水煮活鱼变戏法般的成了人间至味,甚至连汤都可以回味无穷。

那年七月,高考如期而至,圆了我的大学梦。从此,我走出了那条伴我成长的涓水河,告别了亲人和朋友,也告别了母亲的水煮活鱼。

故乡之外,我吃过很多家湘菜馆里的水煮活鱼,但是,总感觉不及母亲制作的味道好,也没有我熟悉的那种热辣鲜香……我也曾试着按照母亲的方法加工水煮活鱼,但是,始终赶不上母亲做的味道。

故乡之外,我吃过很多家湘菜馆里的水煮活鱼,但是,总感觉不及母亲制作的味道好,也没有我熟悉的那种热辣鲜香……我也曾试着按照母亲的方法加工水煮活鱼,但是,始终赶不上母亲做的味道。多年以后,一次到朋友家做客,与友人聊起水煮活鱼,真是感慨万千。我突然明白:母亲的水煮鱼,承载着我成长的记忆,承载着母亲对儿子的关爱——美食最动人的地方也正于此,它将人的味蕾和情感悄悄连接起来,直至成为记忆的一部分。

诗人余光中说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而我要说乡愁是一道母亲的水煮活鱼。

(鸡汤大黄鱼)

文/楚国良

作者系湘潭市委党校退休干部,四级调研员。曾连续6年被评为《湘潭日报》优秀通讯员,其作品在《人民日报》、《中国特产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县域经济报》、《领导科学》等权威报刊上发表。先后主编或参编《晓霞之子》、《今日梅林》、《青山文史》、《响塘文史》和《云湖文史》等多个乡镇文史资料。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3640.html
------分隔线----------------------------